雅典奧運閉幕禮播出了中國導演張藝謀的二○○八年北京奧運八分鐘宣傳表演,讓十多個穿「迷你旗袍」的露大腿「女子樂坊」出場,備受中國網民抨擊,說是「有辱國體」;然後是一堆踩高蹺的藝人打着紅燈籠出場,被指為有如「招魂燈」;隨後的功夫表演和京戲臉譜,又被指為「缺乏特色」。張導演聲稱「要在八分鐘內震驚世界」的嘔心瀝血之作,被中國網民罵得一錢不值。
是張藝謀才盡,還是中國觀眾刻薄?是一個藝術家向中共權力靠了攏而受到中國人的鄙視,還是中國觀眾的審美觀早已達到世界水準?這些問題沒有甚麼探討的價值,反而是雅典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滙演,主辦國自傲地向全球展覽了希臘民主自由精神的歷史傳統,然後又炫耀了希臘田園生活的和諧幸福,雅典主辦的奧運會,展示了一個明確的主題——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代表了奧運精神的正統:博愛、和平、寬容。
雅典的珠玉在前,二○○八年中國接辦奧運會,應該擔憂的不僅是空氣污染多少、中國觀眾對日本等「敵國」運動員會不會謾罵喧嘩、北京市的交通和基建容不容得下成千上萬的國際觀眾,而是雅典已經展示了一個真、善、美的文化主題,二○○八年的北京奧運,中國又能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甚麼面貌?
張藝謀的八分鐘宣傳片段,有如張藝謀式的「十面埋伏」一樣,只有一大堆光影色彩,缺乏主題意識。或許這不是張導演一人的局限,而是現代中國除了舉國追求物質現代化的金玉名相,根本沒有信仰和價值觀。例如,雅典奧運會閉幕表演,多場歌舞都展示希臘農耕男女春耕秋收時的喜悅之情,但同樣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不僅有所謂「三農問題」,「農民」在舉國間漸成一個受鄙夷的社會階級名詞。中國的八分鐘歌舞宣傳,比起雅典毫不鋪張、純樸踏實、載歌載舞的閉幕式,嚴重缺乏一個文化主題,最多只能傳達「中國歡迎你」的所謂「有朋自遠方來」的「好客」俗套訊息。或許不是張藝謀的導演功力不逮,而是因為張藝謀也是在「新中國」成長,在文革中洗禮的一代,對於中國文化精神,他處於一個斷層,已經記憶無存。
這正是在國際潮流下中國的困境。據說中國政府高層的智囊專家也日漸意識到:單靠軍事力量、經濟增長、民族主義情緒的宣傳,中國不足以在世上贏得尊敬,中國還需要「呼喚軟權力」。
甚麼是「軟權力」呢?這是哈佛大學教授倪艾(JosephNye)首創的新名詞:「一個大國之能在國際舞台上從心所欲,呼風喚雨,要有足以令其他國家爭相讚歎羨慕的一套價值觀,並自發地學習此一典範,以渴望像它一樣繁榮而開放。」所謂軟權力,不是指軍事和經濟實力,而是價值觀的信仰有如燈塔,對全世界都是吸引力的源頭。美國為甚麼能推動全球「美國化」?不只靠美元和航空母艦,最大的魅力是紐約港口自由神像的精神——自由、平等、寬容,吸引世界的精英滙聚投奔,讓全球最有才華和智慧的人才——包括華裔建築家貝聿銘、導演李安和吳——為建設美國的經濟文化霸權心悅誠服地貢獻力量。
英國在殖民地時代,也擁有一套軟權力:英國傳教士向非洲土著和亞洲人宣揚仁愛福音,殖民地總督建立法治獨立,還有英資商人確立了精確而理性的會計和行政管理制度。鄧小平收回香港主權,答應「五十年不變」,是在一個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文化的立足點上,向英國人留下的這套軟權力俯首認輸,因為中國五十年來胡搞一場,中國儒家的孔子精神蕩然無存,到頭來要從頭補習「不管黑貓白貓」一類幼稚園程度的常識一課,連蒸餾水和奶粉也有假冒品,仁義禮智信在軟權力方面,交的是一張極為不堪的白卷。
在如此大前提下,北京敢承辦奧運,實在勇氣可嘉。但正如收回香港主權,緊接着彭定康的雅典閉幕式,由中國的董建華來接棒,七年來全世界都看到了成績。
二○○八年的北京奧運,無論「總導演」是誰,世界已經給了中國一百五十年的機會,不是金牌之量,而是一個三千年古國的精神內涵,又如何奢言能還給這個世界一個奇迹?
(圖)張藝謀的二○○八年北京奧運八分鐘宣傳表演,讓十多個穿「迷你旗袍」的「女子樂坊」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