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明
如果要選台灣當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天,大概就是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五日了。國民黨當天召開二中全會,提名總統暨副總統人選:蔣經國與李登輝。李登輝在新著《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回憶說:「後來我能有機會當上總統,做一些事情,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瞬間,就是那一幕。」
李登輝自八四年五月二十日就任副總統,至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去世期間,每次與蔣經國面談之後,隨即記載簡要記錄。本書就是筆記內容,附以李登輝的補充說明。
筆記本身只是平實記錄當年面談事項,作者今天的補充說明才有意思。例如,八七年七月十一日的一則簡單提及七月十五日解除戒嚴的事宜,李登輝現在解釋為甚麼解嚴,謂蔣經國「覺得國民黨要在台灣生存,就一定要民主化和本土化……他說過『我也是台灣人』,不過這句話是他在一九八七年才開始說的,其實他還是中國人」。
李登輝這一招厲害,他先讚蔣經國,說如果不是蔣提出解嚴,「國民黨內是沒有人敢提議的」;然後貶政治對手:「現在還有些人在反對民主化、本土化,說實在,他們根本是違反蔣經國的想法」。
李登輝指蔣經國還是中國人,因為李認為「中國的文化、獨裁的政權中,如果只是老百姓反對,政府還是有辦法打壓到底,唯有領導者改變他的思想才能夠民主化,這一點非常重要。應該將過去中國文化留下來的這些事情好好地改變」。這是他的結論。
李登輝又尖銳地說:「中國總是進幾步,馬上又退回原位;這就是復古。共產黨是這樣,國民黨也是一樣,一直都在文化醬缸裏面,不斷回到醬缸,以為這是唯一的活路……這是中國的歷史……中國人不會有發展,因為他們沒有理想」。
還好李登輝二十歲前是日本人,之後是台灣人,否則他不會「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使台灣脫離黑暗的中國歷史,邁向民主自由。
……………………………………………………
作者為本報論壇版主編、公共事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