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針對華人治療法<br>兒童閱讀障礙中外各不同

專家研究針對華人治療法
兒童閱讀障礙中外各不同

【本報訊】華人出現閱讀障礙,成因原來與英語或意大利語等拼音文字使用者不同。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華人兒童出現閱讀障礙,主要是因為左腦中部前皮層出現缺憾,令兒童難以把中文的字形、語音及語意三者配合,出現「讀錯字、寫錯字」等閱讀障礙問題。 記者:梁洵瑜

該項由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北京306醫院及美國匹茲堡大學合作的研究,證實不同語言使用者的閱讀障礙成因不同,並刊於今期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港大語言學系助理教授蕭慧婷博士說,結果顯示,用作改善英語等拼音文字使用者閱讀障礙的方法,並不太適用於改善華語閱讀障礙者的問題。
她稱,閱讀障礙較多集中於拼音文字使用者身上,如英語或意大利語,所以較少對華語使用者進行研究,但今次主要研究十六名北京兒童,他們分別有八人患有閱讀障礙,八人則沒有這問題。
研究員採用特定的磁力共振,為他們進行腦部活動掃描,了解他們做詞彙決定時,大腦活動情況。結果發現有華語閱讀障礙問題的兒童,其左腦中部前皮層(即左腦前部份)區域的活動量較正常人低,正常兒童在進行詞彙決定時,這區域的活動量較活躍。
若與拼音文字閱讀障礙者比較,則主要是由於左後腦部份出現缺憾引致他們出現拼音困難,證明不同語言使用者,閱讀障礙問題乃由大腦不同部份活動有缺憾所致。

華語結構不同英語
蕭慧婷指,因拼音文字如英語及意大利語等,閱讀障礙人士主要是在語音問題上出現困難,如無法依靠拼音來認識英文字語的發音及語意。但華語的結構與英語不同,華語是「要認得一個中文字,要靠記住個字點讀、字形點寫」,所以華語閱讀障礙者,主要是無法把中文的字形、語音及語意三者配合起來,造成讀錯字、寫錯字等問題。
根據以往的研究估計,約百分之五至十拼音文字使用者出現閱讀障礙;華人兒童則有百分之二至七會有閱讀障礙。蕭慧婷說,一向用作改善華語兒童閱讀障礙的方法,均沿用英語國家的方法,即改善拼音障礙,但用作改善華語障礙的成效應該不大,該學系會繼續研究如何治療華語使用者的閱讀障礙問題,如用甚麼方法刺激左腦中部前皮層的活動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