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石油將起衝突

中美爭石油將起衝突

托馬斯.唐納利(ThomasDonnelly)

冷戰結束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富強,是國際政治一項日益顯眼的因素。戰後美國雄霸全球,數十年來相對和平,中國在這段時間得以發展。中國的崛起,全因為蘇聯帝國已經瓦解。北京當年與莫斯科決裂後投入經濟現代化,是基於戰略上的需要。美國聲威遠播,世局在過去十五年相對和平,有助中國維持及加快發展經濟,而且在政治上變得更有影響力。與此同時,中國亦成為美國的潛在對手。
中國與美國或美國領導下的國際秩序為敵,並非無可避免;中國也不一定會成為真正強國。不過,讓中國發展經濟──以至促進其增長,並從中得益──同時應付中國在政治和戰略上的雄心壯志,美國的戰略專家也不能否認: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絕非易事。美國希望中國繁榮,亦應致力令中國變得自由。這是中國民眾應有的權利,亦是美國保持宗旨及利益的份內工作。

因此,美國的軍事戰略必須奮力抑制中國的軍事野心;換句話說,如果北京不能以和平或經濟手段取得某些利益,因而用上武力或相關威嚇試圖奪取,美國就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當然包括以軍事手段奪取土地,例如台灣。此外,中國亦有可能破壞美國在其他地區的利益;長遠來說,美國戰略必須加以注意。北京已經不止於擔當地區角色,我們要開始把它視作國際地緣政治一項日益重要的因素。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力量,是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後盾,中國亦極為受惠,得以日益壯大。全球強國和「地區」勢力的分別,已經愈來愈小。
中國意欲成為強國;美國國防部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已經有所認知。五角大樓九九年度的《中國軍力評估報告》開宗明義地說:「中國的首要目標,是成為強大、現代化、統一和富有的國家。它喜歡與各『強國』比較,作為自我評價。北京顯然希望被視為真正強國。」克林頓政府想把中國當作「戰略夥伴」,後來也要承認北京的戰略觀點是基於以下「推論」:美國的政策是要「限制」中國勢力、「妨礙中國晉身亞洲最大強國」。中國的軍事戰略主要是「針對美國在任何衝突中可能用上的手段」。換言之,中國把美國視為遠期敵手;北京不甘屈居於美國聲威之下。

這種情況,對布殊政府初期的軍事戰略及國防部署有不少影響;○一年發行的《四年國防回顧》以及軍事「轉型」計劃的理據,有不少是出於中國威脅的考慮。事實上,○四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更對以上基調有所發展,中國自視為「新興強國,是亞洲最大勢力」,同時對中國戰略有更深刻的了解。這個新報告確認「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恒久課題,是對中原及『亞洲內陸』主要地區保持控制」。然而中國「面對鄰近的競爭對手和世仇,亦務求保衞海、陸廣闊的邊界,以至領海」。北京的目標,是維持有利的「戰略勢力鋪排」,即是保持均勢,防止美國獨大。因此中國領導層一直主張世界秩序恢復多元化。
在東亞以至全世界,有不少人開始把中國視為強國。五角大樓說:「北京愈來愈覺得,自己可以與美國等現有強國爭一日之長短。」這固然是中國崛起的結果,同時亦出於九一一襲擊之後的新形勢;北京認為「全球反恐戰爭,為中國造就了『戰略時機』」。美國現在「專注於反恐,對中國施加的『壓力』和『圍堵』看來相應減低,令中國有機會加強國內保安,並且可以在毗鄰地帶造就更有利的環境」。與此同時,美國尤其在攻打阿富汗之後的各種舉措,亦造成其他問題:

中國領導層似乎認為,美國指揮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進一步包圍中國。具體地說:在中亞細亞部署美軍;美國與巴基斯坦、印度及日本加強軍事關係;美軍重返東南亞……。北京對華盛頓的策略和影響有這種想法,所以亦相信,美國愈來愈可能介入中國與第三地發生的衝突。
因此,鑑於最近幾年的局勢,中國的戰略思維亦隨之擴大。涵蓋中亞細亞和中東的「大周邊」地區,現在成為北京的通盤考慮。它的目標包括「確保天然資源供應不絕;繼續出口到各國市場;採取『反圍堵』策略,在本身地區部署資源及建立影響,藉以抗衡美國,並且與之競爭」。
北京對中東日益關注,與該地區的來往亦逐漸頻密,是中國新策略的最大特色。中國的經濟不斷增長,亦愈來愈工業化,保障石油來源因此成為當務之急。中國的能源消耗量,佔全世界第二位;扣除國內原油產量後,進口石油量亦位居世界第三,愈來愈依賴國外供應。正如「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六月向國會滙報時說:「中國依賴進口石油,連帶影響其能源及國家安全政策。中國的石油進口不斷上升,運油輪從中東航行到中國,亦需要經過美國海軍控制的海上航道,例如馬六甲及荷姆茲海峽,令北京日益缺乏安全感」。

能源短缺是北京最重視的問題。中國已對電力供應實施配給,拖慢了製造業,亦威脅整體經濟增長。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認為經濟增長是維持政權及確保穩定的關鍵。所以北京把能源供應視為戰略考慮,與美國的能源政策完全相反。這項問題亦會不斷惡化;中國在全球耗油量所佔比例,預計會大幅上升;到二○一○年,耗油量將是目前的兩倍,甚至三倍。因此,中國計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並且與中亞各國商討興建輸油管。除非石油的每桶售價大幅上升,否則這種投資花費大,回報低。北京還有其他令人極為不安的舉措:「尋求與伊朗、蘇丹及其他有關國家,作出不符合市場規則的互惠交易,包括售賣軍火,及轉讓大殺傷力武器的相關技術,對美國防務構成威脅」。
在能源問題上,北京不希望仰人鼻息,「務求從生產國直接取得石油」,符合其政治及戰略觀點。中國與石油供應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亦會由此產生,有別於美國採取市場主導的能源方針。華盛頓的安全政策,特別對波斯灣產油國和大中東地區而言,是保持影響力而不是建立密切關係。因此,正如美國能源部官員JamesCaverly直言:「在地緣政治上,美國與中國的能源利益可能出現衝突,兩國將會為石油而介入波斯灣」。
總括來說,中國在世界經濟佔有的利益愈來愈多;它會否因此與美國加強合作,還是成為美國更大的競爭對手,仍未可知。北京軍力未能覆蓋海外,在國外也沒有駐軍。它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欠缺軍事支持,令它缺乏安全感,亦會導致中美關係繼續緊張。
……………………………………………………
作者為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防衞及安全政策研究員,本文摘譯自AEI出版的報告ForceSizeand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