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衝不破50美元(1桶.下同)回落,紐約10月期油於周初曾低見41.45美元,主要由於伊拉克局勢有改善迹象,聖城納杰夫的戰鬥平靜下來,令致油管被破壞可能性減低,南部石油供應恢復正常,據報每日出口約170萬桶,接近全面產能;北面原油輸往土耳其港口每日亦有30萬桶,意味伊拉克石油供應並沒有受到零星的頑抗或襲擊影響。炒家有見及此遂爭相平倉,何況油組(OPEC)於本月15日在維也納的部長會議之前揚言不排除再增產(每日100萬桶),以及邀請俄羅斯等4個非油組成員國列席共謀對策,希望能增加供應來符合不斷增加的需求,短期油價又豈有不「腳軟」之理?
然而油組此舉是否便能將油價力壓至合理水平(筆者估計是32至38美元)?須知道全球第2大產油國俄羅斯,其總統普京正利用石油大打政治牌,珠玉在前,普京會否大義凜然至與油組攜手維持國際油價在可接受水平?油組產能已接近極限,俄羅斯其實自去年至今亦增加出口約7%,是否有能力來招泰山壓頂,不無疑問。那麼大鑼大鼓又所為何事?
簡單的經濟學理論解釋得很清楚,當某商品如石油的價格上升至某程度,必惹來生產商垂涎,促使增加投資以提高產量及供應,這種自動調節機制,便是發生在70年代末期,最終令油價回落。可是人們這次可有聽到發掘油田之聲四起麼?根據國際能源組織估計,要達到符合全球需求,每年投資在開發新油田或增加產能方面的費用高達800億美元,有嗎?一眾油公司不但沒此意欲,反而將資金通過派高息回饋股東或回購股份,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英國石油(BP)便是,那麼……?!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