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昨日招待一批學者前往參觀彩頤居,彩頤居是很特別的房屋,只賣給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當老人死後,房屋就要交回給房協,所以售價特別便宜,約等於市價的1/3罷了。
類似的房屋在西方國家已經很普及,但在香港就只有房協提供這類房屋,私人發展商沒興趣,因為售價低、資金回籠慢,要等到老人死後才可以收回房屋重賣,對現金周轉不利。自從孫公宣布不再建居屋之後,房協也停止建一般「居屋」式的房屋,發展這類老人屋倒是一項可以考慮的新方向,以補充市場的不足。
彩頤居建得美輪美奐,一點也沒有「居屋」的味道,簡直是豪宅,裏面的設備更是多得不得了。房協是一家公眾機構,其經營模式是依賴政府撥給土地以供發展,因此免不了會有些人質疑為甚麼房協會以公共資源來建這樣一個「勞斯萊斯」式的「老人居屋」。以前,房協就曾經以低過市價的價格出售房屋,並允許購買者自由轉換,不少人買了之後馬上脫手炒賣,賺上一筆。
近來,由於房地產價格回升,使到一些房地產發展商開始計劃興建新的樓房,但他們無法與政府達成補地價的協議,於是公開批評政府叫價太高。我認為政府這麼做是正確的,政府要求發展商補地價的價格如果太低,有兩個壞處,首先是明益發展商,讓發展商賺更多的錢,補地價是政府的收入,不應該放低要求。其次,目前香港的房地產市道仍然不能說已經全面復甦,目前仍然有許多人是負資產一族,政府有必要控制土地的供應,包括控制發展商通過低廉的補地價以增加供應。事實上,過去6年,香港的土地供應並不是以政府的土地拍賣為主,而是通過補地價使到發展商將大量農地及其他非住宅土地改為住宅土地,這才是香港樓宇供應過剩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支持政府在補地價的立場「企硬」。
曾淵滄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