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珊是年輕人榜樣

李麗珊是年輕人榜樣

林本利

今屆希臘雅典奧運曲終人散,中國健兒共奪取三十二面金牌,成績可說超過原先估計。根據經濟學者以人口、人均收入、往績和主場效應的推算,預計美國可以獲得三十七面金牌,而中國則獲二十七面。最後結果顯示美國金牌數字較推算少兩面,而中國則高出推算數字達五面之多。
美國在不少強項中失誤,包括男子籃球、游泳和四百米接力賽跑,若非上述「意外」,金牌數字應該可以超過經濟學者的賽前預測。至於中國隊,無可否認表現有顯著進步,除了在一些傳統強項,例如舉重、射擊、跳水及乒乓球等項目,保持水準外,還在田徑、網球、划艇和摔跤等項目有所突破。比較令人失望的是體操隊的表現。
劉翔在百一米欄以平世界紀錄的成績,為中國取得第一面男子田徑金牌,而羅雪娟亦為中國隊爭得一面游泳金牌,實在難能可貴。女排在決賽落後兩局的情況下,最終反勝俄羅斯,重奪失去二十年的奧運金牌。這些都是值得中國人高興的成績。但中國隊在游泳、田徑,和球類隊際比賽方面的成績,仍然與世界水平有一定距離,今後還需要加倍努力。

香港隊方面,李靜和高禮澤在男子乒乓雙打勇奪銀牌,令香港的名字出現在獎牌榜上,與人口超過十億的印度並列。二人從小在中國國家隊受訓。近年才移居香港代表香港隊出賽,能夠在成績上有所突破,實有賴本地乒乓球壇給予的機會。這亦顯示香港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的特色,到處充滿機會,不論是商家、學者、音樂家,以至運動員,若能夠努力和把握機會,最終可以獲得驕人的成就。
最令筆者大讚的是土生土長的「風之后」李麗珊。奧運每項比賽只設冠、亞、季三個獎項,頭三名的選手可獲金、銀、銅獎牌。若果運動員只得「梗頸四」,不但沒有獎牌,名字也不會留下在大會的紀錄上。
李麗珊在九六年奧運會中為香港隊作出「零的突破」,在滑浪風帆比賽勇奪金牌,令香港人歡喜若狂。可能有人認為她應該急流勇退,相夫教子,或者轉當教練和擔任行政工作。李麗珊決定繼續比賽,雖然在上屆奧運只能奪得第六名,但她依然沒有退休的打算,繼續參加今屆的比賽,並且作出充份的準備。

比賽初期李麗珊的成績一度領先,只可惜因一次被判偷步,以至跌落第四位。她據理力爭,要求推翻偷步的判決失敗後,便繼續全心全意投入比賽。最後雖然無法反先,但賽後她依然面露燦爛笑容,認為自己已經全力以赴,無悔無憾,並且享受比賽的過程。若非被判偷步,她的實力足以問鼎金牌。
李麗珊奪取奧運金牌時,正值香港經濟處於頂峯,之後便一直滑落,至近一年才略有起色。在過去八年,李麗珊同樣面對成績滑落,但她依然堅持比賽,勇往直前,沒有退縮,並且努力完成她的大學學位,為將來的生活作好準備。她和丈夫熱愛運動,互相扶持,實屬年輕人的好榜樣。
運動競技的精神不應只以成敗論英雄,當中的參與以及奮鬥過程更為重要。李麗珊今次在奧運表現出的頑強鬥志,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和嘉許。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