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下周一起便會自恒指成份股中被剔除的上海實業(363),剛公布04年上半年業績,純利增長達89%至9.3億元,但消息並未為股價帶來刺激。
事實上,撇除受惠於中芯國際(981)上市入帳所帶來的4.8億元特殊收益,其消費性業務純利增長仍達3成,按理是一份不俗的業績。但其股價卻沒有因此受惠,相信與它將被剔除出恒指成份有關。但我覺得,此因素早已反映在股價之上。
儘管上實現時仍然屬於恒指成份股之列,由於其市值排行在33隻成份股的尾截,即使大戶要「挾高」恒指,也會集中買入數隻重磅藍籌,毋須透過買入上實去「造好」。因此,上實擁有恒指成份股的「溢價」其實已很少,所以它被剔除於恒指成份,實際影響也很輕微。
上實主要業務只分4大範疇,包括信息技術、消費品、醫藥及基建,當中尤以前兩者為集團的主要核心盈利貢獻,分別52%及34%。雖然如此,上實的業務其實頗為分散,若在4大範疇內細分,還可以劃分為公路、物流、集裝箱碼頭、水務和半導體等等。由於實質業務過度分散,儘管個別項目有絕對的發展優勢,股價亦難以將之全面反映。
其實,這並非上實本身的問題,其他綜合企業的紅籌亦面對同一情況。假設投資者看好公路行業前景,可直接買入公路股,看好國內貨運與碼頭業務,可投資中海發展(1138)及中遠太平洋(1199),根本不用透過投資綜合企業這麼間接。這也解釋了為何紅籌遠遠跑輸給國企。由於上實仍受制於傳統綜合紅籌企業的營運模式,股價要突破向上並非易事。
縱觀近年上實的舉動,如上半年退出大通國際物流項目,套取2.02億元投資金額及2000萬元利潤;又計劃年內退出外聯發和中外運合共6000萬元的投資,俱是逐步減省非核心業務的表現,但規模還是很小。若要其股價有突破性發展,相信需要大刀闊斧式的業務重組,才會有所作為。
今次上實派發每股0.2元中期股息,比去年同期提高11%,但每股盈利相比派息比率則由34%降至21%,這個情況與上實部份盈利來自非經常性收益,屬非經常性業務所製造的固定現金流入所致。即使管理層預測全年業績會超過去年,但相信不會改變其穩步按年提高派息的政策,因此,全年股息派送預測亦不會有大驚喜。
按目前市盈率10倍左右計算,息率約3.6%,現價估值尚算合理。技術走勢而言,由上兩周谷底連日攀升,已升穿三大主力平均線阻力,走勢理應看俏,但RSI已進入超買區,相信股價或會回到13.8元50天平均線的支持位。不過若論長線投資吸引力,上實始終有限。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