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6天的雅典奧運會隨着閉幕儀式畫上句號,作為主辦國的希臘卻正為天文數字般的開支而頭痛。這屆奧運會的預算開支本為46億歐元,但截至目前為止已花掉約70億歐元,比計劃中的開支高出52%。
支出龐大只是事情的一面,假若辦奧運能吸引大量遊客在比賽期間來希臘旅遊,這方面的收益應有助補償高昂的成本。不幸的是,出於種種原因,在奧運期間到訪的旅遊人數比原先估計的相去甚遠,結果不但令比賽現場門堪羅雀,亦令預期收益頓成泡影。
從希臘主辦這次奧運會的經驗中,可以得出一條很重要的教訓:由於主辦奧運所能帶來的收益具有極高的不確定性,故主辦國應把注意力放到控制成本那方面去,力求把開支壓縮到最低的水平。收益的多寡由市場決定,主辦國能做的事有限,但它卻可以直接掌握對成本的控制。這次奧運之所以最後的支出這麼巨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控制不嚴,例如其工程頻頻出現不必要的延誤,最後為趕工不得不付出比預算高很多的費用。
我們因此樂於看到將在2008年舉辦奧運的北京,將是次盛事的主調由「舉辦最成功的奧運」轉變為「節儉辦奧運」。在這節儉的大原則下,具體操作起來主要透過以下四個方針來落實:一、政府不包攬一切的投資費用,二、在場館的建設布局上,充份考慮賽後利用,三、充份利用已有設施,四、在場館建設上確定規範的招標機制和決策程序。
假使北京真的能按「節儉辦奧運」這個原則去落實籌備工作,加上審計部門的嚴格監督以保證這原則備受尊重,北京的奧運或可為以後的主辦國立下成功地控制成本的典範。我們熱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