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面子工程

李怡專欄:面子工程

倘若因為中國在雅典奧運取得了金牌榜第二、總獎牌榜第三的佳績,就認為中國已成為人民身強力健的體育大國了,那會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誤會。倘若如中共中央的賀電所說,中國體育代表團的佳績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如獎牌榜那樣位列世界二、三位的話,那更是自欺欺人。
只要看看中國醫療衞生的狀況,中國的愛滋村、賣血村,中國全國普遍的體育設施不足,過於商業化的場館又由於門檻過高而閒置,而看中國人民普遍的體質不佳,農民的平均壽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就知道奧運獎牌與國民整體的體質嚴重不適應。
中國體育運動較為普及的只有乒乓球,次之為籃球,其他體育運動項目,如棒壘球、田徑、手球、水球、網球、游泳、曲棍球、排球、劍擊等等,都因社會經濟條件、場地的缺乏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參與。射擊運動更受嚴格管制。中國多數體育項目都是全國只有幾萬幾千或更少數的人在為金牌苦練,其餘的人多是看客。奧運獎牌是這種集中優勢、重點突擊之下的產物。反觀其他國家,比如加拿大,奧運的獎牌少得可憐,但各種體育運動的設施卻大都由政府免費提供,人民廣泛參與,而且場地用不完。只不過缺少集中訓練,而且多數人不願犧牲前程去苦練體育,因此無法取得奧運佳績而已。在《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上,有網友譏諷中國的參與奧運競技是一種「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並說國家為奧運每年投下二百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三十二面金牌來平均,每一面金牌的每年耕耘費用約為七億。若比之中國的教育經費,比之一直要中國老百姓和外界捐錢的希望工程,這每年二百億的投入未免使人痛心不已。

每年二百億的拔尖子經費,但真正成功的運動員只有極少數,大部份人最後都落得做一個陪練的角色。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苦苦練習而最終被淘汰的運動員,面對未來的生活和悲慘命運,只能歎息流涕。
中國這種脫離實際國情的獎牌至上主義,也反映到奧運的賽場上。許多西方的運動員,在比賽輸了以後,都滿臉笑容地向獲勝者祝賀,並向觀眾致謝。中國乒乓球單打決賽輸了的王皓,卻一臉做錯事的孩子的模樣。西方傳媒仍然訪問本國輸了的運動員,中國的傳媒對輸了的運動員卻極少垂顧。中國的獎牌主義已由領導層而深入民心,這與奧運的「重在參與」的精神實背道而馳。
四年後,奧運在中國舉行。中國為舉辦奧運而投入更多的「面子工程」的資金。中國的運動的硬件,應會獲得讚賞,中國運動員也會取得比雅典奧運更好的成績,但軟件即中國當局與人民的人文素質呢?筆者只能希望在這四年內急起直追了。
軟件最直接的表現是開幕式與閉幕式。雅典奧運的開幕式,有機結合了高科技與傳統文化,閉幕式則簡樸而讓人依依不捨。只可惜閉幕式中,插入張藝謀導演那八分鐘演出的敗筆:它沒有表現出古老的中華(以至東方)文化與以希臘為起源的西方文化的擁抱,只強調了與西方文明不同的,而和諧的一面。這八分鐘表現的不是對外人的歡迎,而是一種拒人千里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