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平均回報輪與買賣其他X輪一樣,都要留意它的獨有特性,以及在比較之時,要與同類窩輪比較,而不應與傳統窩輪來比。亦即是要蘋果與蘋果比,橙與橙比,而不要蘋果與橙來比較,因為把不同種類的東西來比較,容易造成錯誤決定。
平均回報輪是否價外,主要視乎在不同計算日的正股股價的平均值,能否高於行使價,而不是單日正股股價是否高於行使價。例如平均回報輪的計算日有4次,假設股證是認購證,行使價為120元的話,就算在第一次計算日股價高於行使價,也代表不了甚麼,因為平均回報輪不像鎖定回報輪一樣,能夠把計算日回報鎖定,平均回報輪還要看其餘幾次計算日,正股的股價是多少。
因為上述的原因,如果在第一次計算日,假設股價是121元的話,你說以下哪隻股證會賣得貴些?假設行使價與其他條款相同,只不過是一隻是普通認購輪,另外一隻是平均回報輪,答案顯而易見,普通認購輪因為輕微價內的關係,所以是最好炒賣(因為對沖比率接近0.5,對於正股股價波動最敏感),其市場價格亦會較貴;相反,平均回報輪在第一次計算日,股價高於行使價,有利拉高最終平均價。
但始終平均價的波幅,不及單一股價的波幅(見昨日本欄文章),所以就窩輪價值而言,平均回報輪的價格會便宜些。
因此,如果發覺相同行使價、相同年期的平均回報輪與普通認購輪,前者的價格比後者便宜的話,且不要認為發現了抵買的東西而高興,因為波幅不同的關係,平均回報輪的售價會比普通認購輪便宜些。這就是說不要把蘋果與橙拿來比較的原因,因為這樣容易造成錯誤投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