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d策之道:<br>基金逾時及選時交易須監控

Fund策之道:
基金逾時及選時交易須監控

去年9月,美國監管機構針對有關不正當交易的事宜,向當地基金公司進行大規模調查,結果令不少大型基金公司被捲入其中,當中以涉及「逾時交易」(LateTrading)和「選時交易」(MarketTiming)的情況較為嚴重,令多名管理層亦為此而被起訴或辭退,使美國基金業面對誠信危機,事件至今尚未告一段落。
所謂「逾時交易」,是指機構客戶在基金計價後,按照當天的資產淨值價格進行買賣。以美國為例,基金截數計價的時間普遍為當地東岸時間下午4時,於4時前認購的投資者,其買賣價會以4時計算出來的資產值為準;至於4時後認購的投資者,其交易價格則以明天基金價格結算。然而從事逾時交易者,便是在基金價格已決定後,仍按照當天的資產值交易。假設該基金於當天4時截數前的交易價格,較翌日的交易價格為低,那麼投資者若能趕及於當天認購,便穩賺不賠,惟此舉對已持有基金的投資者並不公平。
至於「選時交易」,則是指投資者因應股市方向的預測,替手上持有的基金作短線投機買賣。此類短炒活動會導致基金作出頻密交易,增加買賣成本,損害長線投資者的利益。雖然現時「選時交易」於國際上未有清晰定義,但一旦被揭發,亦可視為違反誠信責任處理。

違規機會微
據悉本港證監會已積極與國際證交會(IOSCO)保持緊密聯繫,研究及制訂一套國際公認準則,針對有關問題對症下藥。不過由於本港大部份基金公司都是採用前置收費(Forwardpricing)的機制,即是以未知價格的形式交易,所以理論上「選時交易」應不易於本地發生。同時基金公司亦有酌情權拒絕或推遲客戶的不當交易,及限制客戶經常買賣,進一步削弱這類違規交易出現的機會。
至於處理行政管理工作的受託人,基金亦已訂立明確的交易指引及截數時間。雖然近年推出的基金產品漸趨多元化,令計價的時間較從前迫切,同時令有關的程序轉趨繁複,但為了確保處理每單買賣交易的準確性,本地多間受託銀行已重新修訂整套落盤程序,甚至視乎個別情況,可能要求基金公司定下更早的截數時間,以讓後者有充裕時間收集所有交易資料。
為此,本港證監會今年首季向各大基金公司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過去2年業界的內部監控措施及基金交易慣例,包括選時交易、逾時交易及選擇性披露3方面,調查結果則於上季公布。

保障勝美國
選時交易方面,佔去資產相等於受訪開放式基金總資產值9成的基金公司皆表示,有為此設立監控機制,加上前述本地基金採取的交易運作方式,及進行買賣時存在差價(Bid-offerSpread),故此問題於本港並不普遍。
至於逾時交易方面,幾乎所有作出回應的基金公司都已確認他們有嚴格遵守截止收取認購或贖回指示的時限,及作出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保障投資者。可見本地基金界在處理以上問題時,較美國同業更勝一籌。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