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們談了鎖定回報輪的特點,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平均回報輪與鎖定回報輪有何分別。
用回昨日的例子,假設有一隻平均回報輪的年期為1年,而1年之內有4次計算日,分別是3月、6月、9月和12月,而股證為認購證,行使價為120元,那麼,用圖來表達如下:
為簡化起見,利用A、B、C和D代替3月、6月、9月和12月,用來表示時間性。因為是認購證的關係,如果在計算日,股價高於行使價的120元,投資者便會有機會獲得回報。例如在A點,假設市場股價是125元,比起行使價的120元超出了5元,這是否代表股證持有人能夠獲利?答案是不肯定的,這點與鎖定回報輪不同。
如果這是鎖定回報輪的話,這多出的5元差額便能鎖定,在到期日D點時,持有鎖定回報輪的投資者便能拿取差額。但假若是平均回報輪,則還要看餘下B、C和D3點的股價。如果計算出來的平均價在120元以下,便不能獲利。
傳統的統計學會告訴我們,一個隨機變數(RandomVariable)的波幅,會比一個樣本的平均值(SampleMean)的波幅為高,而窩輪的價值是視乎所代表正股的波幅大小──波幅愈大,窩輪價值愈大。
如果要把鎖定回報輪與平均回報輪比較,前者的價值繫於正股股價的波幅(隨機變數),而後者的價值是受到正股股價的平均值波幅所影響。因此,相同條款的鎖定回報輪,價值會比平均回報輪為高,因為其代表資產的波幅較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