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嚴峻考驗 - 李怡

李怡專欄:嚴峻考驗 - 李怡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講求「三立」,三立者,立德、立功、立言也。有關教誨出自《左傳》:「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因此自古以來,居上位者一定要立德,即使後宮佳麗三千也要擺出道貌岸然的姿態。這傳統延續至今,中共不久前仍強調要「以德治國」。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能看透中國政治文化的弊端,他認為中國政治至今不上軌道的原因,根源正是從政者與百姓仍深受「以德治國」的政治文化的影響。他在一九九七年接受筆者訪問時曾表示,西方政治文化不強調道德,社會的運作主要講權利與義務,你道德高尚不妨到山上去當高人,但不表示你可以當總統。中國要政治上軌道,必須把權利義務擺在前頭。從政者如此,人民也要如此。
香港長期受西方政治文化影響,在社會上的種種運作(不管是政府機構、公用事業還是私營機構)基本上已接受了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處事準則。然而,中國深層政治文化中的道德意識,尤其在回歸後,對社會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選立法會議員,是香港市民的政治權利,儘管這種政治權利跛了一隻腳(因為普選議席只佔立法會議席的半數),但比之中國內地,我們至少有跛腳的政治權利。跛腳走得不爽快,但可以走。
擁有這種政治權利之後,我們要怎樣行使這種權利呢?這就要看我們投票要選的,是具有甚麼職能的人?他將會代表我們,行使怎樣的權力?

我們選的是立法會議員,不是行政長官,不是特區內擔任行政職務的官員。立法會議員的重要職能之一,是代表市民對政府的所有施政進行監督,他必須站在市民權益的角度去監察政府、去質詢政府。政府合理的法案,他會代表市民去支持;政府不合理的、損害市民的權利的法案,比如去年的二十三條立法,他要代表市民去反對。我們絕不能選一些人,他們不代表香港市民的權益,而是代表中央或特區政府的權益。儘管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權益並不一定與市民相左,但卻往往會有矛盾,立法會議員只能代表市民的權益則是明顯的事。
我們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他還有義務要代表市民爭取我們還沒有得到的政治權利,其中包括另一半立法會議席的普選權利,而尤其是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治權利。這是去年七一以來香港市民最大的政治訴求。
誰能為市民在立法會行使監督政府施政的權力?誰能真正地為市民爭取雙普選的政治權利?是理性與成熟的香港市民投票時的第一也可以說是唯一的考慮。其他問題是都不應左右我們對這一個投票意向的堅持。
當然,香港市民不希望香港特區與中央當局對立,市民期待中央與能代表市民權益的泛民主派溝通,並改善關係。但要中央與香港特區關係和諧,並不是排除或削弱代表市民權益的泛民主派參政,而是支持他們參政。只有泛民主派在立法會有足夠的聲勢,才能期待中央與他們溝通並改善關係。
這是一次關鍵性的選戰,中共和香港「愛國」派連連出招,正是對香港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嚴峻考驗,考驗我們的理性和成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