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民
奧運會結束了,看着奧運會獎牌的龍虎榜,頗有感觸。從獎牌總數看,前十名為美國、俄國、中國、澳洲、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韓國、英國。最有趣的是澳洲,這些被暱稱為「Aussie」的澳洲運動員,表現不俗,為僅有兩千萬人口的國家贏得四十九面獎牌,名列世界第四。難怪澳洲官方的統計局的網站登出文章,認為國家有大有小,僅僅看獎牌總數看不出奧運成績,應該根據人均獎牌的數量(即獎牌總數除以人口總數)來衡量奧運成績云云。當然,澳洲國家統計局如此說,是有原因的──按照人均獎牌,澳洲名列全世界第二(巴哈馬名列第一);而在獎牌總數前十名個國家中,澳洲人均獎牌居首。
按照人均獎牌看奧運會的成績,當然有道理。一國人口多,產生體育天才的機會就大。按此計算,許多歐洲國家排名榜首。美國在七十五個獲獎牌國家中排名三十九,日本第四十四名,台灣第四十九名,香港第五十五名,中國第六十七名,印度最後一名。培養體育天才,人口多固然重要,但沒有經濟實力也是做不到的。歐美國家人均獎牌數量之所以多,與其人均收入高、國家富是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考慮人口數量,還要考慮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一國的總產值除以人口總數。在獲獎總數前十個國家中,美國人均收入最高,中國人均收入最低。我們可以把一國的獎牌總數除以人均收入,計算出人均收入獎牌數。這樣計算的結果,古巴、北韓、中國佔世界的前三名。美國第十名,日本第二十五名,印度上升為第五十二名,台灣第五十四名,香港則排倒數第二。而在獎牌總數前十名國家中,中國位居第一。
人均收入獎牌數最高的三個國家,都是共產黨統治的國家,政府可以不必考慮民意,從稅收中拿出較多的錢來培養奧運選手。這樣的戰略十分有效,但也引起許多批評。例如許紀霖在《南方都市報》撰文,說中國雖是金牌大國,但不是體育大國,因為大多數中國人根本沒有條件得到基本的體育鍛煉。
美國在奧運會表現出色,但其取得優勢途徑卻和中國的重視戰略大相徑庭。美國的優勢,使我想起小時候聽過的「十兄弟」的故事。這十個兄弟,各懷不同的絕技。有的刀箭不入,有的不怕火燒,有的水淹不死,有的可以和猛獸說話;國王企圖加害他們一家,每天用一個惡招來折磨他們,今天火攻,明天放猛獸,後天用亂箭射,但是十個兄弟每天輪換迎戰,用各自的絕招,一一把國王的惡招打破。
美國是移民社會,聚集了各種族的人民。每個種族在體育上有其特有的優勢,如歐裔在游泳上的特長,非洲裔在短跑上的領先,亞裔在技巧(如花樣滑冰)上的優勢等。多種族國家比起單種族國家在產生各個體育項目的天才上,要有更大優勢。這一點從比較日本和美國上就可以看出。日本的人口將近美國的一半,而人均收入比美國還要稍高,但獎牌數量僅為美國的三分一。其單一種族,應是獎牌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也是單一種族,吃同樣的虧。無怪在網上有人開玩笑說中國要想在田徑項目有所建樹,必須到非洲去進口人才。中國有足夠的財力從非洲進口人才,但中國不是一個種族文化開放的國家。我們看到非裔代表歐美國家比賽,不覺奇怪:但如果中國人看到非洲人代表中國的「炎黃子孫」比賽,恐怕很難接受。
香港是多種族社會,而且經濟實力強,應該在體育上能夠利用其有利條件。但是香港的移民政策對非中國血統的人歧視,這對於利用非華裔各族的人才不利。
……………………………………………………
作者為美國OldDominion大學管理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