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公布之經濟數據顯示,第二季之經濟增長高達12.1%,較預期為佳,政府亦將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6%調升至7.5%。財政司司長更宣布,本港已正式步出通縮期,將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之全年預測從-1.0%調高至零通脹。
從表面的數據反映,香港的經濟狀況確實樂觀,但我們在分析數據以及作出預測之時,除了參考已發生的狀況之外,更應加入一些現在及將來發生的事情,以及作出相對性的比較,這樣才是切合實際的分析。若要從經濟數據中推測中長線股市之後向,則前瞻性的分析尤其重要,皆因股市永遠行先經濟半年以上。
港股自03年4月見底,連升12個月至04年2月見頂,累積升幅達5600點,主要是資金已預期香港經濟重拾升軌,而作出預先反映,究竟恒指年初升至14000是否已完全反映了剛公布的第二季的經濟狀況?現在實不得而知,但從3-5月之跌市中,已清楚顯示資金的取態,似乎已覺得當時之股市水平已完全反映經濟狀況。
經濟數據如GDP及CPI其實只是一個相對值,是將兩段不同時間的比較,並不是一個絕對值。04第二季增長12.1%,並不表示此季較第一季為佳,主要是去年第二季極差而已。看以上數據,應以分析趨勢為主,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些正面與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性。
CPI回升反映香港步出通縮,按經濟理論,通脹期令市民覺得實際收入(RealIncome)及購買力下降,為了追上通脹,便不得不作投資。愈多人投資影響市場供求平衡,令資產價格再上升,通脹便愈加劇。故此,通脹並非導致資產價格上升的原因,相反地,應是資產價格及物價上升引致通脹。而導致資產價格上升是因為出現求過於供,故此,條件是供應量有限兼且需求急增。
現時香港的地產供應量源源不絕,但實質需求並未大增。需求的出現建基於薪金的上升,消費者要收入增加才可望增加消費;市民首先要對工作有安全感才會用資金作投資。現時的客觀環境尚未到此地步,過早的沾沾自喜似乎是過份樂觀。
(小啟:譚紹興離港公幹,本欄由沈振盈暫代。)
沈振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