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國家用多少錢打造一塊金牌? - 張華

解讀中國:國家用多少錢打造一塊金牌? - 張華

金牌的代價,除了數以萬計退役運動員成為社會包袱,當然還要付出金錢。國家每年要花費數十億元來發展體育,當中絕大部份被用在培養金牌運動員,而非國民健身強體。中國打造一塊金牌要多少錢呢?

三十二塊金牌 耗二百億
中國現有的體育體制,以追求奧運金牌為最高目標,具體規劃和操作均由國家體育總局負責。根據體育總局科研所研究員李力研的資料,八八年漢城奧運時,體育總局的事業費每年十億人民幣;到了九二年巴塞隆那奧運時增至三十億,上屆已達到五十億元。按此計算,準備今屆的希臘奧運四年,國家至少花掉了二百億。按照中國運動員拿下三十二面金牌計算,打造一塊金牌約需納稅人六億多人民幣(俄羅斯約為三千萬人民幣)。
即使以全中國一千三百多名由國家財政包養的國家隊運動員計算,每人每年亦需四百萬元去培訓。相反,培養一個最優秀的殲八戰鬥機機師,每年也不過一百萬元。況且,興建運動場等設施的開支,還沒計算在這筆帳內,否則更加驚人。當然,實際上能夠花在運動員身上的錢只佔很低比例,絕大部份被行政管理部門「吃掉」。
由於中國運動員在國際大賽的成績一年比一年輝煌,國家向體育總局的撥款自然愈來愈多,令其機構不斷膨脹,權力也愈來愈大。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再這樣下去,不到國家財政枯竭那天,這種情況不會中止。而且,在現行體育體制下,老百姓只有付出的份,沒機會分享國家的體育資源,包括使用運動設施、學習運動技巧。試想想,在眾多金牌項目中,有多少項同時也是普及的運動呢?又有多少錢花在百姓健身呢?
當然,奧運金牌有凝聚國人、誘發愛國熱情的作用,運動員的拼搏精神也能激勵和鼓舞國人,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但是,如果改革現有的體制之後,既可少花錢,又能拿到同樣數量甚至更多的金牌,並使更多老百姓參加運動,何樂而不為呢?不是說不應花錢推廣體育,而是應該花得其所。因此,體育體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應向東歐借鏡 普及體育
但要改革,必須先認識清楚奧運金牌的意義。國家之間激烈的競爭金牌,其實也是冷戰時代的產物。當年美、蘇兩大集團為了顯示其制度的優越,吸引更多國家投入其陣營,在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體育運動自然不能幸免,似乎金牌愈多,國力愈強,制度愈優勝。因此,前蘇聯等東歐國家多採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來發展體育運動,運動成績自然非常好。
冷戰結束後,運動場上的金牌已對大部份國家失去意義,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捨棄這種「舉國體制」,大刀闊斧的改革後,變成了市場化、社會化的全民體制,不再設立專門的國家機構去推廣體育,國家財政基本上退出體育,並建立各種項目的聯賽制度,增加普通市民參與程度。雖然國際賽的成績一度下滑,但現在已逐漸恢復元氣,不但沒引起社會不滿,參與運動的人口直線上升,大批運動員還到歐洲及美國參加各項職業運動的聯賽。東歐國家的改革方向,值得中國借鏡。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