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碰到一個年青導遊,一說起清朝武昌府總督張之洞,一口一個「張之洞大人」。開始我還以為他古裝劇看多了。後來在武漢,說及這個城市,人們多多少少會提到從前如何如何,張之洞如何如何。
於是就查了查資料,才明白張之洞對這個長江大埠所作的貢獻,以一人之力,推動了一個城市起飛,他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
張之洞一八三七年到武漢,前後做了十九年地方官,他開辦鋼鐵廠,為武漢日後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打好基礎。他修了京漢鐵路,疏通南北運輸,令武漢成了九省通衢之城。湖北兵工廠也是張之洞創辦的,造出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步槍「漢陽造」。
當時漢口水患嚴重,張之洞在任期間,修了后湖長堤。后湖長堤不但擋住了洪水,並因此圈出了大片土地,使漢口的城市面積一下子擴大了幾十倍,使之成為漢中第一大城市。張之洞在漢口修這麼一道大堤,整個工程期間只向朝庭遞了四道呈文,一是要求撥款,二是申報開工,三是送決算,四是報告完工。效率之高,自決能力之高,就算在今天的中國,也未必找到第二人──你只要想想今天在中國拿一個批文要蓋幾十個圖章,就不得不欽佩一百多年前的張之洞。
張之洞在武漢創立了「兩湖書院」,大搞教育事業,打好了紮實深厚的根基,以使今天的武漢成為大學重鎮。
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教育,武漢之所以有今天,都因為在一八三七年來了一個叫張之洞的人。一個人對於一座城市的興衰所產生的影響,有時甚至超出他本人的預料。張之洞一定猜不到,在一百多年之後,一個生在絕然不同的時代中的年青導遊,說起他,還會一口一個「大人」。這種尊敬,相信是每一個統治者都夢想得到的,但真正得到的,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