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先生的老朋友在報紙撰文,揭露老先生投資南沙時受的冤氣,有幾句話很趣怪:
「霍英東在南沙搞了個高爾夫球場,他們在北面蓮花山照搞一個高爾夫;霍英東搞了個天后宮,他們在前面『開發』一個燒烤場;霍英東在南沙開了個直航香港高速飛船碼頭,他們在蓮花山港口照搞一個同樣的碼頭。霍英東要建個小型的蒲洲花園,他們在鄰近山腳挖來一堆黃泥,在山上拔來一堆小草,再插幾棵手臂般的小樹,便拿走了一千五百萬。」
難怪大陸「經濟過熱」,中國的總理硬要「宏觀調控」,原來中國各地的「現代化建設」都遵從「霍英東搞了個A,他們也照搞一個A1;霍英東搞了個B,他們也另搞一個B1」。霍英東只有一個,但香港和台灣的投資者卻有成千上萬。不論投資建ABCD,都有從A1到D1的「翻版工程」,正合了外國人對中國人開飯館的一句精闢的觀察:「猶太人在街上開了一家店,如果生意大好,決不會有另一個猶太人在附近再開一家搶生意。中國人在一條街上開了一家飯館,如果生意好,不久後一定有許多中國人在街上再開另一家,把生意搶爛為止。」
不論在英國還是加拿大,中國餐館菜牌上的價格愈來愈便宜,都是因為中國人自己「搶爛市」。市場搶爛了,中國菜的地位也很低,加上經常股東失和,老闆嗜賭,中國餐館很難吸引當地的上流顧客,這種眼紅羨妒的民族病,或可以更專業地叫做「霍英東南沙投資中國症候群」。
中國百分之九點幾的「經濟增長」,經霍先生老朋友的論述,又有多少是屬於重叠和浪費,是「你搞一個A,我也搞一個A1」的「A1號搶爛市翻版工程」?
不錯,在搶建A1、B1、C1等翻版工程的時候,確實「製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挖泥、填海、打樁、紮鐵,同時為河南省的民工提供了大量的黃金夢。每年的春節運輸,勞工們擠着廣州的火車回鄉,帶着以血汗賺來的幾千元積蓄,但他們的勞力,往往是「翻版工程」的虛擲,但他們管不了,「國家」也管不了。
到了新官上任,「宏觀調控」,一切浪費的工程,通通叫停。但環境生態已經破壞了,資源也浪費了,工程隨時還要拆卸,那時還要僱用一批工人,拆卸的過程,也方便了「就業」。
一個行「公有制」的國家,人性都是赤裸裸的「私」字當頭,鄧小平冥壽一百年,在鄧小平的「理論」裏,可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