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一座真正國際大都會的公開配方 - 陶傑

星期天休息:一座真正國際大都會的公開配方 - 陶傑

幾年沒有回到倫敦,倫敦果然更年輕了。房地產的漲勢雖止,甚已開始回落,倫敦的物價依然像天堂一樣高。但物價貴,證明有強大的需求,有需求,證明有市場。貝理雅八年管治,不必強調甚麼「幾個代表」或紀念邱吉爾的幾年忌辰,只須默默地把戴卓爾夫人的市場資本主義走下去,倫敦的經濟就已經一片暢旺。戴卓爾夫人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人物,最近更受困於愛子的政變疑案醜聞,但她從前栽下的樹苗,能在餘生親眼目睹「戴卓爾主義」毫不折扣地開花結果,比她在任內在東方遇上過的另一個共產對手更加幸運。

二十一世紀理所當然、貨真價實的國際大都會,必然是倫敦,而不會是亞洲的一些假大空的城市,戴卓爾夫人自然居功至偉。戴夫人任內對付工會、推動國營企業私有化、鼓勵中小企業,外則完成了埋葬蘇聯東歐共產帝國的功業。她雖然極力反對英國與歐洲一體化,但十年以來,東歐各國改革,經濟互見起色,俄國則官場的貪污黑暗照舊,倫敦身為美國和歐洲的跳板,東歐和俄國的大量熱錢源源湧至,成為戰後機會難得的一個聚寶盆。

甚麼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倫敦有完善的法治、古老的民主議會制度,對世界資金有永恒的吸引力。七十年代中東局勢動盪,倫敦成為阿拉伯石油巨富的熱資天堂;八十年代出現東亞經濟奇迹,倫敦又成為日本、香港、星馬富人的房地產投資首選基地。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亞洲價值觀」成為笑話之後,今天的倫敦又成為俄國和東歐資金的避世之鄉。倫敦從來不必吹噓「背靠歐洲,面向大西洋」,它本身就是全世界可以安枕背靠的大後方,也是國際社會目光交投共同面向的焦點。

更重要的是,國際大都會倫敦有弘大的寬容精神。這裏有全球各地的壓力組織,可以宣揚蘇格蘭獨立,也可以主張巴勒斯坦建國。蘇聯雖已垮台,但倫敦最近新開了一家「紅星畫廊」(RedStarGallery),專營史達林時代蘇聯的油畫雕塑藝術品,沒有人會認為這是甚麼「政治不正確」。新納粹的極右排外組織在地下活動,但不能公開發表種族主義言論,言論自由表面上似乎比一海之隔、有極右政客勒龐鼓吹反移民的法國少了一點,但正因為英國有明確的法例,禁止任何言論挑動不同宗教和種族之間的仇恨,反過來卻保障了寬容。倫敦通行三百八十種語言,從冰島文到非洲的史瓦希里語,都可以聘請到政府的繙譯。倫敦滙聚了世界最齊全的知識人才,從一截六千年木乃伊的裹屍布到任何一種熱帶病的病毒,二十四小時之內一定可以傳召到這一科的專家來解碼。在倫敦生活,人人可以保留各樣的嗜好和怪癖,沒有街坊組長之類的人在指指點點,不論是靈魂學還是UFO研究,都有志同道合的人成立組織,定期聚會。住在倫敦,沒有人會嘮嘮叨叨教訓你要「愛英國」、愛皇室;強烈反對貝理雅出兵伊拉克,也絕不構成「叛國」。身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倫敦有永恒的魅力。下一任首相是誰沒有人擔心,貝理雅不必向誰力竭聲嘶地一再宣示「推行戴卓爾夫人的自由市場經濟,決心一百年不動搖」,一千萬倫敦人口,包括罪犯,每一個人都是生氣勃勃的軀體的一個有機的細胞,這就是真正的國際都市。

一百多年前,一個潦倒的大鬍子文人托庇於自由的倫敦,預言「無產階級革命」會在英國先爆發。四十年前,另一個東方大國的獨裁者矢志埋葬資本主義,說「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九十年代初期,我還在倫敦的時候,遇到過許多從殖民地來旅行的香港人,他們都在批評倫敦的房子太舊、地鐵太殘破,他們的子女就讀的寄宿學校,宿舍的暖氣不夠,飯堂的麵包太硬,一切都不及香港「先進」。

倫敦從來不必開甚麼「高峯會」為自己「經濟定位」,也不必強調「轉型」—真正的國際大都會,不必靠甚麼高科技,只要有一個自由和寬容的文化環境,成為消費天堂。歷史有時會向無知而自大的人開玩笑,但被開了玩笑的人,卻永遠不會了解這個倫敦的意義何在,他們只會賴倫敦唐寧街十號從前的一個主人為他們埋了炸彈。
一個永恒的國際大都會,像一個非凡的奇女子,窮一生來解讀,總有不同的頓悟。雖然到了你能真正欣賞她的那一天,驚訝於她的風情,而或許你已經不再年輕。
(圖)倫敦有完善的法治、古老的民主議會制度,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