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真是振奮人心,中國運動員不但奪下第二十八面奧運金牌,平了上屆紀錄,劉翔更以平世界紀錄的成績獲得百一米跨欄金牌。但風光背後,並不代表中國已成為一流的體育強國,而一面又一面的金牌卻掩蓋着中國體壇的體制性危機,亟待革命性的改革。
運動的宗旨在於提高全民體質,但在中國,運動變成爭奪金牌的機器,國家投放在體育的資源,大部份用來爭奪金牌。而且,金牌至上的政府政策獲得不少支持,似乎每多一塊奧運金牌,就顯示國力增強一分。事實絕非如此,奧運金牌無疑可以反映國家的運動水平、經濟實力,但不是國家的全部,更不能體現整體人口質素。國家強大與否,是否受到別國尊重,跟金牌多寡沒有必然關係。
因為對金牌的膜拜,衍生出傾舉國之力爭金牌的畸形體育體制:各地體校向社會招收五歲左右的小孩,進行專業訓練,然後把有潛質的送到省市級體育中心,作封閉式訓練,優秀的再被送往國家隊集中培訓。省和國家隊的運動員都由政府包養起來,他們只需刻苦訓練就能拿到工資。
目前全國的體校有超過二十萬受訓運動員,當中只有一千二百人能進入國家隊,淘汰率非常驚人,也非常殘酷,能夠拿到奧運金牌的更是鳳毛麟角。被淘汰的運動員,退役後再不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只能自行到社會謀生。一九四九年至今,中國已有近三十萬省級以上的專業運動員退役。
可是,由於這些專業運動員自小作封閉式訓練,一心一意只想着拿金牌,根本無法正常上學,他們退役時,既沒學歷,也沒一技之長,無法像正常人般在社會立足。而且,他們常年進行高強度、超負荷訓練,身體被嚴重摧殘,很多人百病纏身卻沒有醫療保障。很多退役運動員沒固定工作,又或只能從事小販、保安、雜工等低收入工作。拿了四十個全國冠軍、二十個亞洲冠軍的遼寧大力士才力,退役後就在貧病中死去。因此,被淘汰的運動員變成了社會的沉重負擔。
因此,每個奧運冠軍,都是以幾十名、甚至幾百名專業運動員被淘汰為代價換來的。榮譽是國家和官員的,代價卻由十三億人來分擔。事實上,這種傾舉國之力培養金牌選手的方法,只是臨時性的非常手段,必須改革,讓運動員既能拿金牌,也能成為正常人,與其他公民一樣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二之一)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