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權除了可用來降低持股成本外,若策略運用得宜,亦可對沖手上持股的風險。
以8月23日收市價59.5元為例,和黃9月57.5元認沽期權的期權金為1元,若買入10手認沽期權,成本為1萬元(以每手1000股,期權金為1元計,10手即10x1元x1000=1萬元),如果到期時股價跌至57.5元以下,持有和黃股票便受到和黃認沽期權的保護。
假設9月結算時和黃股價為52元,張先生可以57.5元的代價沽出所持的10手和黃股票,再以市價52元買入,從中節省每股5.5元(57.5元-52元=5.5元),但成本為1元,所以期權實賺4.5元。
假設結算時和黃股價升上63元,張先生的認沽期權雖全部作廢,但手持的股票對比起在8月23日的收市價59.5元升了3.5元,換言之,1萬股和黃多賺了3.5萬元,扣去認沽期權的期權金1萬元,仍賺2.5萬元。
由此可見,利用期權對沖手持正股,既能控制股價下跌的風險,又能在股票上升時繼續獲利,可謂攻守俱備。
除了買入認沽期權外,投資者亦可選擇買入認購期權,沽出手上持股。和黃9月60元認購期權的期權金為1.22元,以每股59.5元沽出正股,套回現金59.5萬,再買入9月60元的和黃認購期權,成本1.22萬元,即實收58.28萬。
假設9月結算時股價為55元,認購期權長倉便會成為廢紙,但比起繼續持有正股仍節省了3.28萬元。若果和黃股價於結算時為65元的話,則可行使認購權利,以每股60元買入1萬股和黃,以市值65萬元計,扣除1.22萬支出後,實賺3.78萬元。
以上例子正好顯示,投資者利用認沽期權並保留正股,又或者買入認購期權而沽出正股,其風險都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範圍之內,即下跌風險抵銷、而上升獲利機會則保持,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期權金了。
三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