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絕非自由市場

公共交通絕非自由市場

林本利

近月政府重組過境直通巴士路線,大幅度削減班次和調高車費,惹來各方面不滿。過境巴士乘客指摘政府偏幫九鐵,強迫他們搭貴車,有違自由選擇和公平競爭原則。小巴及的士商會發言人則指摘政府把非法的直通巴士合法化,搶走他們的生意,令收入大減。
在自由市場上,當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時,只要收費足以抵銷成本,自然有公司進入市場提供該種產品或服務。生意頭腦靈活和眼光獨到的人,洞悉市場先機,他們作為市場「先行者」,有機會賺取較高利潤。但由於市場開放,其他人見到有利可圖自然亦會爭相加入競爭,最終各公司的收入只能抵銷成本,包括投資的資金成本。
過境直通巴士的出現,正是由市場推動。非專利巴士公司眼見政府去年初開放皇崗口岸二十四小時通關,乘客又喜愛「點對點」的過境交通服務,不願意額外付費和浪費時間使用其他需要接駁的過境交通工具,故此便回應市場的需求,推出愈來愈多的過境直通巴士服務,每月班次超過一千架次。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生意受到影響,自然要作出反擊,要求政府規管,甚至取締直通巴士服務。

過境直通巴士當然會指摘政府干預市場,有違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原則。但問題是本地的公共交通市場,本身已受到政府多方面的管制和干預,根本不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
現時政府仍是兩間鐵路的大股東,運輸政策一直以鐵路為主導;兩鐵要合併,又是由政府提出,而非出於市場的考慮。幾間專利巴士公司在個別路線上享有專利權,其他巴士公司不能跟它們直接競爭。專利權屆滿後,政府沒有經過重新公開競投,便自動私底下跟原先的巴士公司延續專利權十年。
至於公共小巴和的士,政府一直管制它們的數量。小巴牌照數量一直凍結在四千三百部左右。而的士的發牌數量,亦是由政府操控,過去多年已沒有發出新牌照,全港的士數量維持在一萬八千部左右。由於牌照數目受到限制,小巴及的士牌照有價,每個達數百萬元。
政府不但管制各類公共交通服務經營者和車輛的數目,亦管制它們的收費。除了紅色小巴外,其他公共交通服務的收費都直接和間接受到政府干預,就連享有票價自主權的地鐵,過去幾年特首和政府官員亦嘗試過勸喻公司不適宜加價,甚至要減價一成。

政府管制公共交通服務的重要理據,就是香港地小人多,道路狹窄,倘若容許市場自由競爭,必然會出現很多「白牌」和出租汽車,在馬路上兜客和停車上落客,令環境和交通擠塞問題惡化。到時乘客雖然可以享受較低的車費,但車程所需時間卻要增加,空氣質素亦會下降,恐怕得不償失。
倘若污染問題、道路擠塞,以及缺乏足夠上落客地點是妨礙市場自由競爭的主要原因,政府官員便應該對症下藥,向污染者、使用道路者及佔據上落客地點的車輛收取合理費用,而非加強管制,情況一如飛機升降和停泊機場需要付費一樣。
政府若要維持公共交通市場公平競爭,便應考慮引入電子道路收費和向使用車站接載乘客的車輛收費,令經營者不會繼續享受「免費午餐」,以致生產過多。當各類公共交通工具經營者要負擔真正的「社會成本」時,便毋須政府干預,市場自然會決定適當的收費和服務水平。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