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數字。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本港金融機構的貸款總額自回歸以來不斷下滑,從97年7月的約42,616億港元大幅下降至本年6月的20,752億港元,跌幅高達51%。另一方面,存款走向卻與貸款剛好相反,同期持續上升,升幅達31%。這些數字所反映的是甚麼,楊懷康社長在《壹週刊》曾作分析,這裏試從另一角度看同樣問題。
從這組數字評估香港的現況,有好的一面,亦有令人擔心的一面。先說壞的一面吧。貸存比率從97年7月的155%(即一百元存款借出約155元)下降至現今的58%(即一百元存款只借出約58元),反映的是投資意低下,故毋須從銀行融資。由於在該段期間內,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及本港最優惠貸款均處於下降軌道上,可見借貸需求積弱並不能(或最少不能全部)歸因於成本昂貴。
說說好的一面吧。回歸以來,本港雖然經歷金融風暴、科網股泡沫的爆破和沙士,但明顯地這些風風雨雨並未動搖港人對香港的一些基本制度(例如法治)的信心。這從存款數字在過去數年不斷上升反映出來。試想一下,假若港人對聯繫滙率或特區政府保護私有產權的信心只要有些微懷疑,在今天那麼容易將資金調往海外的情況下,人們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做。
既然人們對香港的基本制度抱有信心,但卻沒有意欲投資,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信任香港的基本制度並不表示港人對特區政府的施政抱持同樣信心。回歸以來的特區施政多番失誤,加上政策更迭頻繁和朝令夕改,令投資者自然地產生對政策不確定性(policyuncertainty)的預期,其對投資意欲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