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香港警察搗破了一個賭檔,發現不少人在裏頭鬥蟋蟀,報新聞的說:「警方憂慮一種新的賭博方式可能正開始流行……」聽了暗笑,怎麼會是新的賭博方式?這種「賭博方式」,雅稱為「秋聲」,已經老掉牙,該是「可能正恢復古風」才對呢。
蟋蟀,古時叫「蛩」,坊間也有稱為促織和蛐蛐的。
鬥蟋蟀,據說起源於唐代,宋人顧逢在《負暄雜錄》中說:「鬥蛩之戲始於天寶間。」一開鬥,就千年不衰,一直鬥到今天,直鬥到讓香港警察去掃蕩。
澳門龍華茶樓除了偶然有茶客鬥雀,以前,好像也有人鬥蟋蟀;好鬥,是人類的天性,文明了,老了,自己不方便出手,就派彩雀魚、大公雞、惡狗、畫眉鳥或者蟋蟀做代表出賽,既可以拚個你死我活,渲洩了獸性,又不怎麼傷身和傷感情;賭錢,一般為了助興;當然也有像病態教徒一樣的病態賭徒,不講什麼「小賭怡情」,一埋牙,就押了身家,賠上老命的。
鬥蟋蟀,要有勝算,就得認真「揀蟀」;有鬥蟀迷說,他過去常到大陸買蟀,一買五百隻,剔掉老弱病殘,賸下幾十對好爭一日長短的,讓牠們作殊死鬥,幾十回合下來,仍然屹立的那一隻蟋蟀王,就是一件可以用來贏錢和贏牙骹的寶貝。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廣人喜鬥蟋蟀,蟋蟀,於草中出者少力,於石隙竹根生者堅老善鬥;然多以東莞雄公鄉所產為最。」王臨亨《粵劍編》一文,也提到明末廣東人好鬥蟋蟀:「蟋蟀三月間已滿砌長鳴矣,廣城人至六七月間亦多取以鬥戲賭金錢。」光緒年間,廣東有個叫馬丕瑤的巡撫厲行禁賭,查封廣州府屬各縣城鄉鎮的賭館,結果,把這幫「好鬥之徒」,都趕到澳門來了。
月來,我在店裏展覽古人鬥蟀用的「蟀盆」,讀了掃賭新聞,暗暗稱慶:好在小店開在澳門,不然,讓「有為」的港官視為賭檔,沒寧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