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認識「平均回報輪」

理財智慧:認識「平均回報輪」

特種認股證(X輪)當中,現時較流行的有「平均回報認股證」(AverageReturnWarrants),而有發行商會把它稱為「平均結算認股證」。
不管它名稱如何,這是一種年期較長(例如1年以上)、可以看成由幾隻不同年期認股證合成的新產品。由於其回報具有平均計算特色,所以有發行商說能減低認股證在到期前價格波動的風險。

弄清楚計算日期
要理解平均回報證的特性,最好利用一個實例來說明。9407便是滙豐平均回報認購證,由第一波士頓發行。它屬於認購形式,而且只能在到期日才能行使,屬於歐式股證類。其到期日為2004年12月23日,而在到期日之前,它共有4個計算日(FixingDates),分別是3月23日、6月23日、9月23日及到期日的12月23日。

中譯差易生錯覺
看這些衍生工具的中文章程,有時會不明所以,因為它是英文中譯,很多時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所謂「FixingDates」,是指計算股證回報的日子。但有些會把它譯為「裁定日」(裁定甚麼?),有些會譯為「結算日」(通常衍生工具結算日只有1天,而不會有多天)。筆者認為這些譯名都不理想,反而令到投資者覺得這些X輪玩法複雜。
所謂「平均回報輪」,是英文「AverageReturnWarrants」的直譯,而所謂「平均回報」是指在計算日把正股股價拿來計算平均值,再與股證行使價比較,然後才判別其價值。
以滙豐輪9407為例,計算日便有4個,在3月、6月、9月及12月各取出一天的滙豐收市價來計算出其平均值,然後把這個平均值與行使價$120.88比較。如果平均價高於$120.88,行使股證便有盈利;相反,如果平均價低於$120.88,股證便會變廢紙。究竟這些平均回報證與普通認股證有何不同,明天再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