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應帶頭加薪

大企業應帶頭加薪

施永青

香港經過接連六十八個月的通縮後,上月首次錄得百分之零點九的通脹。通縮的日子裏,港人處境每下愈況,現在通縮過去,好日子會否重臨?大家對此看來尚未有肯定的答案。

有論者擔心,萬一物價上升,但工資跟不上,甚至進一步下跌,低下層的生活只會更困苦。從電台烽煙節目中聽到的港人聲音推測,有這種擔憂的港人為數不少。
有學者認為,今次通脹重臨,動力主要來自美元貶值,而非香港本身的經濟活力增強,故提醒市民對後市不要過份樂觀。
學者的意見非無根據,但我擔心會好心做壞事。因為,香港經過六年經濟衰退,港人心態早已悲觀有餘,樂觀不足,實在沒有必要再嚇唬他們。
其實,任何時候,市場上都存在利好因素與利淡因素,關鍵不在於誰能列出的因素多,而在於洞察到哪項才是起作用的主導因素。
港人過去六年的悲慘處境,並非源自對外競爭力不足,事實上,這六年裏,我們輸出的,無論是商品還是服務,都在不斷增長。唯一出問題的,是內部需求不足,以至那些服務本地人為主的行業都出現問題。零售業、飲食業、娛樂業,以及與房地產有關的服務業皆因而不景氣,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消失,低下層失業嚴重。

而出現內部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樓價下跌,財富蒸發,中產階級即使未成負資產,身家也不見了一大半,以至無心消費及投資,令低下層提供的本地服務失去市場。這才是令大家沒有好日子過的主要原因。
然而,經過六年調整,香港的處境已與九六九七年時不一樣。樓價及租金已合理化,甚至可能已超跌;商業機構已多次瘦身,經營成本下降,工作效率提高;至於工作隊伍,不但態度比前積極,而且已加強進修,能力也比前提升。因此,毋須懷疑,香港經濟已具備重新起步的實力與條件。
我相信,通脹重臨,短期雖會導致物價上升,令低收入人士負擔加重,但長遠會鼓勵人消費投資,令內需不足的根源問題得到解決。

通脹的通俗名詞就是銀紙貶值,今天不消費,明天能換到的商品與服務只會更少。這就可以把現時存在銀行裏的錢趕出來,其效果將遠比低息明顯。屆時,低下層的工作崗位當會增加,工資亦會因競爭而跟隨通脹提升。
我認識一些大企業的負責人,一方面不滿別人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描述得太悲觀,但在自己管轄的機構裏仍實行緊縮政策,不肯增添人手,不敢提升工資,結果令社會的悲觀氣氛揮之不去。
這些大企業大部份都是上市公司,從他們公布的業績看,今年上半年大都盈利猛增,幅度不是一成半成,而是超過兩成,甚至接近一倍。盈利這麼高,還不肯加人工,實是與整個社會對着幹。我就一定避免幫襯這類公司,以洩我心頭之憤。
其實,對富人與大企業來說,積累太多資金也沒有用,因為當今世界,早已生產過剩,可供投資的機會不多。與其把錢拿去衍生工具市場賭兩手。不如增加工人收入,這樣才能增加社會需求,令經濟得以持續增長。
當前,香港經濟正處一個關鍵的轉捩點,通縮剛完結,增長正在加快,負資產及破產情況正大幅改善。如果大企業在這時候增聘人手及提升工資,那良性及互動的機制就可以啟動,乘數效應將更多人得益,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次機會。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