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息周期之下,持有債券並非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債券價格會因利率上升而下跌。就算投資者肯持有債券至到期,縱使不會損失本金,但卻錯失了投資較高回報的機會。
香港再次出現通脹,經濟開始復甦,使到香港加息的時機趨向成熟。問題是,香港因實施聯繫滙率的關係,所以加息與否,仍要看美國。既然今年美國已加了兩次息,加息潮已經開始,不如回顧過往兩次美國加息潮,或許能從中發掘到一些啟示。
對上兩次美國加息潮,一次出現在94至95年,而另外一次在99至2000年。94至95年那次加息潮,由94年1月至95年4月,歷時接近16個月。當年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累積上升了3%,合共加了7次利息,結果是10年期美國政府國庫券價格下跌了10%!
對上一次美國加息周期由99年5月至2000年5月,歷時12個月。其間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上升了1.75%,一共加了6次息,結果10年期美國國庫券價格下跌了6.9%。
由上兩次加息周期可以看到,加息的持久性可長達1年至年半,而加息次數會在6至7次之間。如果今次加息期與上兩次差不多的話,那麼代表2004年至今加了兩次利息之後,美國未來或許還可能再加息4至5次;至於幅度方面,累計加息幅度可達2至3%。加息之後,債券價格必然下跌,幅度就要視乎整體加息步伐。
不過以息口最終可推高2至3厘推算的話,做了樓宇按揭的朋友便要小心,在買樓之時,每月樓按供款佔家庭入息比例不要去得太盡,否則在加息之後,每月還款或會出現問題,供樓的擔子亦會變愈來愈重。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