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升0.9%,長達5年半的通縮終於告一段落。我們等了這麼久,都是等待通脹重臨,因為這幾年資產價格及工資停滯不前,都是拜通縮所賜。通脹的出現,理論上可將此悶局打破,但實際情況會否如此理想?則要細心分析通脹背後的實況了。
儘管香港跟隨美國加息,但儲蓄利率仍處於0.01厘的極低水平。假設通脹按現水平緩步上升,而存款利率升幅較通脹為慢,那麼實際利率將會成為負數。
根據金管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本地存款總額高達3500億美元,當負利率出現的時候,將會吸引資金流出銀行體系,轉投投資市場,對樓市及股市可帶來正面刺激作用,屆時資產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當然,這是一個大方向的分析,當中我們仍要留意通脹能否真的能為投資市場帶來動力。
7月份CPI錄得按年0.9%的升幅,主要是由於去年第3季政府寬減差餉,使該月份比較基數降低所致。另外,經季節性調整後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於最近3個月內的平均變動率很少,上落幅度徘徊於0.1%至0.2%,反映目前物價走勢是平穩的,暫時尚未有由通脹帶動資產價格上升的條件。因此,港股的急升,是市場借勢將股市推高的借口而已。當然,若是次通脹出現只是一個起步點,往後數據顯示通脹正式重臨,屆時投資市場自會反映通脹的因素於資產價格上。
由於通脹重臨,政府明天將會調高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至6%以上的水平。日前財爺已露口風,第2季經濟增長會有雙位數字的升幅,而且動力並非單純由旅遊業及個人遊所帶動。話雖如此,我相信經濟增長動力短期內仍難以擺脫旅遊業、出入口貿易及外來消費等項目,故此,經濟增長幅度理想,很大程度仍要依靠外力,而非強大的內部需求。
當然,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因為香港既已成為中國的一分子,經濟結構性轉型與國內經濟發展自然息息相關,換言之,香港經濟增長在某程度上是反映國內的經濟增長。未來香港經濟增長步伐不但受外國影響,而且更受國內經濟所左右。
理論上香港會受惠於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及內地資金加速流入,對資產價格帶來支持。然而,在工資問題上,對於高技術或知識型的工種,我相信日後仍會與通脹同步,但一些低技術或與正受結構性調整影響的行業,未來工資走勢料會慢慢與通脹脫鈎,原因是以往藉着香港的地緣及經濟優勢,香港人都可享受較高的薪酬,但隨着兩地經濟融合,一些已失去過往特殊地位的工種,未來的工資應不會受惠於通脹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