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近日屢創新高,由今年年初低位每桶32美元輾轉上升接近4成。近日即月期油上試50美元關口不果,在創下歷史新高49.4美元之後回落,相信短期內再創新高的機會已不大。然而,多項利好油價的因素仍然存在,故料油價在反覆整固過後,長線仍會繼續在高位橫行。
十九世紀至今,全球共經歷了2次公認的石油危機。第1次於73年,油價在短期內由每桶3美元大幅升至12美元以上。第2次危機則發生於70年代末,油價一度急升至34美元。石油危機的可怕,在於可能會引發惡性通脹,意思是整體物價被扭曲向上。
由於能源屬消費必需品,高油價變相有「加稅」的作用,央行不能透過加息來遏抑物價上升,因為此舉只會令消費者收緊其他非必需品的開支,導致經濟加快收縮。
油價上升,變相加重家庭及企業開支負擔,對消費及投資意欲構成負面影響。油價若持續性地上升5美元,環球經濟約收縮0.3個百分點,此估計尚未計算金融市場受打擊而產生的負面財富效應(詳見3月19日本欄:「高油價妨礙復甦進程」)。
油價持續高企,不但打擊環球經濟發展,也影響國際投資氣氛。不過相對於70年代,油價波動對現今經濟的衝擊已經較小。究其原因,是可靠的通脹預測令貨幣政策較以前靈活,而大部份先進國家的用油效能亦已相應提升,對石油的依賴漸漸減少。若以通脹調整後的價格來看,現今油價只是70年代高峯時期的一半水平。
短期來說,油價仍受到多項利好因素支持,包括委內瑞拉政局未明、伊拉克局勢不穩及俄羅斯尤科斯仍未擺脫破產危機等,加上中國今年首7月輸入石油數量對比去年激增4成,令市場更加關注石油供不應求的現象。不過,近期油價飆升,當中除了供求及地緣風險因素之外,很大程度卻是在於炒賣過度所致。事實上,現時市場看好油價的百分比已升至歷來高位的90%(見附圖),任何金融市場在一面倒備受看好的情況之下,幾乎每次都是見頂的先兆。
展望下半年,地緣風險溢價大幅下降的機會不大,加上冬天將至,取暖的需要上升,對能源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因此,預料油價在短線回吐過後,會繼續在40美元附近的高位徘徊,對環球經濟持續造成不利影響。
撇除突發事件的出現,預料環球經濟在降溫過後,仍會維持合理的增長步伐。而在中國及印度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原油需求只會日益增加,再者,油組增產能力日趨捉襟見肘,供求失衡情況將愈趨嚴重,油價將難以返回油組訂下的22至28美元目標範圍之內,筆者相信,長遠的平均油價可能接近每桶35至40美元水平。未來的日子,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及太陽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在日後再作探討。
油價高企,加上美國大選及地緣政治欠明朗等因素,將會令環球股票及債券市場持續波動。雖然油價短線回落可以對股市構成一定支持作用,但在盈利預期偏高及經濟逐步降溫的情況下,美歐股市後市仍須審慎。
債市方面,近期美國10年期孳息在跌近4厘時,價格已呈超買,短期內債券價格先向下調整的機會較大,但中長線孳息在4厘至5厘區域內暫難有所突破,長線並無大升的誘因。
在2002年之前的過去25年時間,油價與息口的相關性往往呈正數,即高油價被視為不利通脹,並引致長息向上。然而自2002年中以來,油價與息口的相關性已轉為負數,如上文所說,高油價更應被看作不利經濟增長。若情況持續,息口最終將有需要下調,以紓緩消費及投資被抽緊的狀況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