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社會變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與日俱增,其病理特徵與酒精性肝病類似,而且病發率逐年上升,此病或會演變成為肝硬化與肝臟衰竭,因此須加以重視。
台灣三總肝膽腸胃科醫生朱恆成說,非酒精性脂肪肝,即是脂肪肝,常見的發生原因有: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及藥物等,而快速減重也是可能的原因。
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通常並無特異的症狀,若有的話,疲勞與虛弱較為常見,或是右上腹部飽脹及感到不適。
肝臟腫大是檢查最常見的症狀,但多數病人都是經由抽血檢查才發現肝功能異常,或是經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被告知有肝臟迴音的增加才得知罹患此症。至於診斷與嚴重度的確認,仍需藉助肝臟穿刺合併組織病理學檢查。
一般而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相當溫和。此症是否要治療及如何治療,要看肇因為何,以及患者的肝功能狀態而定。
若只是超音波顯示有脂肪浸潤,但肝功能正常,沒有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沒有免疫或代謝、遺傳性肝病,以及特殊的藥物使用史,那麼應可放心,因為脂肪積聚並不會演變成肝硬化或併發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