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錦
副學士課程雖比高級文憑有較廣闊的前景,但報讀副學士的年輕人卻要考慮較多問題:完成兩年課程後升學機會如何?副學位是否受社會重視?考獲高級文憑,可能與某個專業接軌,但未必獲大學承認學分;副學士卻兩者兼得。
有志升學者,只要兩年內成績優良,就有機會入讀大學二年級。政府既已承諾持副學位資格者,可申請十三個公務員職位,副學士課程的認受性便大為提高。
由副學士課程轉讀大一或大二的學生,在成績、能力和學術潛質方面,並不遜於其他學生。因此,設計不同的文憑、學位、專業課程,以適應社會需求,應是香港專上教育的藍圖,比大學轉為四年制更迫切。副學位無疑是這個方向的一個起步點。
香港目前的副學士課程學費高昂、講究師資,仍予人「向大學看齊」的觀感。當然,辦學者面對學術評審局的批款機制,誰敢先自廢武功,建議開一所兩年制的副學士學院,而不朝着正學士的方向走,以提升議價能力?至於專業資格,就交給文憑課程負責,形成各類課程數量大增,但學術水平反受質疑。
各大學有意就五花八門的課程作一次審察,衡量學術水平,這無疑能為過熱的「教育產品」巿場降降溫。大學之道,在使最多的學生得到最充份的教育機會,證書也好,文憑也好,只要能訓練出一群對香港有利的人才,就不必介意名稱和等第。刻意製造更高入讀大學的學生比率,只會弄出資源匱乏的「短樁」效應。在增加大學生比率之先,政府應先為畢業生的就業動動腦筋。
……………………………………………………
作者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