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國平
近日美國一班搖滾樂手,為了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贏得總統大選,組織一次名為VoteforChange(為變革投票)的巡迴演出,一方面為克里籌募經費,另一方面吸引年輕選民關心選舉,鼓勵一向投票意欲偏低、立場偏左的年輕人,投票支持同樣傾左(相對布殊以言)的克里。
上述事件的啟示在於:世界各地的民主選舉,年輕人投票比例一般較低。當兩大選舉對壘陣拉鋸之際,誰人能在鞏固既有票源的同時,爭取到年輕人投票支持,誰便能在選舉中勝出。由於年輕人一般都處身建制外,既無既得社會利益,又因欠缺工作經驗,以致在就業市場中被邊緣化,因此一般較為支持與政府立場相左的民粹主義者。
泛民主派一直都在尋求年輕人的支持,如邀請學聯、大學學生會、中學生聯盟等組織加入他們的行列。支聯會在數年前成立青年部,培育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的接班人;又有團體透過年輕人常用的互聯網絡倡議民主。但是,這些方法在動員年輕人投票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大、中學生組織缺乏足夠群眾基礎,除非遇到如國安法等極具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否則一般而言動員能力有限。
支聯會青年部更不消說,每年除了在六四燭光集會演出一幕外,與年輕人根本無任何有意義的互動,動員能力亦無從說起。至於透過互聯網絡的倡議,由於缺乏實際的人與人接觸,因此直至去年的區議會選舉為止,還未見其鼓勵年輕人參與投票的作用。
無論是選舉、體育競技、文康活動,還是宗教聚會,能否吸引年輕人參與,取決於兩點。第一,活動能否令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分子。只有產生一種被接納的感覺,年輕人才樂於參與活動。現時泛民主派的群眾活動,無論是遊行、集會,還是論壇,都是一次性;即使成功激發起年輕人參與民主運動的熱誠,亦因主辦者欠缺跟進,不能令年輕人產生歸屬感,因而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民主運動。無疑,跟進活動牽涉人力眾多,但選舉工程從來都是「勞動密集」的工作。
第二,活動是否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進行。泛民主派的活動,常以遊行、集會或論壇形式進行。這也無可厚非,一來省時方便,二來泛民主派許多核心分子,都是以社會運動起家,遊行、集會、論壇本身,就是社會運動不可或缺的部份。
然而,除個別例外,舊日社會運動一般都局限於如屋邨或臨屋區的小社群,組織者工作甚至居住於小社群中,可以透過直接接觸,令年輕人與自己的行列產生認同感,招募他們加入便變得容易。但民主運動覆蓋全港,遊行、集會、論壇亦變得規模龐大,組織者再不能透過這些活動,與年輕人直接接觸。
音樂會是這些活動以外,其中一種有效的介面,數碼拍攝、話劇亦逐漸在年輕人當中流行,也不失為另一種可行方式。泛民主派可能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應付這些新介面,但只要放下「大佬」心態,以誠意與政見相近的藝術,或非政府組織建立夥伴關係,問題應不難解決。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