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格里斯沃爾德(DanielGriswold)
貿易對美國經濟及宏觀外交政策的裨益,喬治.布殊總統經常談及。不過,他領導的政府面對政治壓力時,亦曾經丟下自由經濟的原則。布殊要是勝出連任,他會有甚麼貿易政策,仍未可知。
原則與政治產生明顯矛盾,莫過於美中貿易。布殊政府大力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與中國在一系列貿易問題上積極合作。美國工業根據貿易法《四二一條款》作出連串申請,要求對中國製造的鐵絲衣架、基座升降器及煞車零件限制入口,亦遭布殊政府否決。
有兩宗關於《三○一條款》的申請,指控中國苛待勞工及操控人民幣滙率,要求對中國貨品徵收關稅以作懲罰,布殊政府也加以否決。中國對進口半導體的徵稅,在世貿引起爭議。能幹的周禮恪(RobertZoellick)是布殊委任的貿易代表;在他的斡旋下,問題終於解決。在布殊任內,美中雙邊貿易繼續有可觀增長:由二千年的一千一百六十億美元,上升至○三年的一千八百一十億美元。
布殊總統面對保護主義的壓力,也不能視若無睹。他對中國製胸圍、晨衣及針織品徵收特別關稅,務求保護美國的相關行業。美國商務部亦拒絕在反傾銷措施計算毛利時,把中國列作「市場經濟」。再者,內閣有多名官員先後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或自由浮動,聲稱會因此促進美國對華出口,儘管由二千年開始,有關出口額已經上升四分之三。
布殊總統對於貿易的整體施政,進展斷斷續續,一如其對華政策。從好的方面來說,布殊政府與美國貿易代表周禮恪有份促成「多哈回合發展議程」,並且提出認真建議,務求把工業製品、服務及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令議程不致陷入僵局。經過布殊政府的游說,國會在八年以來首次通過「貿易促進權」,授權總統與新加坡、智利、澳洲、摩洛哥、多明尼加共和國,以及中美洲五個國家商討協議,從而開拓這些市場。
至於壞方面,布殊在○二年透過《二○一條款》保護條款,對進口鋼材徵收高達貨價三成的臨時關稅。他亦在同一年簽署扭曲貿易的農業議案,增加農業補貼八成。這項議案不僅不利納稅人和消費者,美國要促請其他國家實行自由貿易時,亦減低了說服力。因此,布殊在貿易方面的施政可算積極,也有實質進展,但面對政治壓力的時候,也往往作出退讓。
「多哈回合發展議程」是有待下任總統解決的大事。幾經波折,最早可望於○五年十二月香港舉行的國際部長級會議上,全面達成有關協議。屆時不管誰是美國總統,也需要在○七年貿易促進權屆滿前,說服國會通過「多哈回合」的最終協議。布殊或克里領導的政府,都足以在該次談判回合與各國取得共識;不過,若要對美國濫用反傾銷法作出真正限制,布殊大概會更易於妥協。
在貿易事務上,布殊對雙邊及地區協議的態度更為進取,是他與克里的最大分別。在《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上,雙方的差別最為明顯。布殊政府與有關國家磋商該項協議,對現有版本亦大力支持。但克里卻宣稱不能接受,指協議對勞工及環境沒有足夠保障。若布殊得以連任,他亦會尋求達成《美國──泰國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的「汽車工人聯合會」不願面對泰國輕型貨車的競爭;克里要是當選,會比布殊更受該工會左右。
美國在戰後致力更為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不管誰當選總統,華盛頓也不可能偏離這項承擔。不過,從布殊的言論和往績看來,他比競選對手更可能把這項傳統發揚光大。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