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金領麗人(白領未夠高班,內地時興叫金領)隨團首次遊歐洲,十六天八國遊,當然沒甚麼要求。人家旅行社也難賺錢只好左扣右扣前加後加得以生存。麗人氣結,到埗巴黎除了鐵塔羅浮宮凱旋門聖心教堂聖母院坐坐遊船外,一天一夜着實十分不夠頂癮。夜落,憑簡單英語與地圖摸出酒店,要到路邊Cafe,穿件名牌衣服坐在露天處嘆番杯咖啡,讓過路人目光停留自我陶醉……一點也不老土,不敢說全部,起碼八十八個巴仙來自巴黎以外的遊客朝聖當地精緻文明之餘例選路邊Cafe文化巡禮讓行程起碼程度上圓滿結束。
問她上哪條大道或哪個廣場哪間Cafe……小姐她驕傲地答我:「Champs-Elysees香舍麗榭大道……」
「也好,總算去過,也應該去去……」我如是答。上法國文化協會初級法文班於幾十年前,上到那課有關香舍麗榭圖文並茂的課,法國老師仰起鼻孔,以十二分瞧不起音調陳述這個六十年代以前總算是一個文明精神代表的大道已淪為遊客必去的下三濫。老師不知是否仍活在人間,過去十多年全球遍遊客多得水洩不通,錢賺到了,一些地界標籤卻每天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處的遊客輪姦(自由行之後,香港人感同身受矣),如果以今天大道上K號雞記M號麥記或P號薄餅店數目之多而門口排隊的人龍更多的墟冚情況,老師未死也谷氣死了。
是的,巴黎人如無意外不上香舍麗榭是過去數十年的現象,嫌她外國人多嫌她俗嫌她嘈嫌她失格,事實她只是一條路自己沒得選擇。
話說回來,從凱旋門沿香舍麗榭向東行,走下山丘,過了商店,十二線行車的大道兩旁植滿大樹這可是世上城中樹林最先扎根處。濃密大樹間有美觀木質座椅石柱欄杆(這可是特區城市美化部門最賤格經常出現的設計差誤)更有小巧噴泉夾雜着好幾所博物館,一直來到協和廣場,站在法國人從埃及強搶回來以Alabasta石頭建成的「傳神柱」Obelisk前回望香舍麗榭,太陽西下剛好在凱旋門中空處留下輝煌「鹹蛋黃」,十二條一半上一半落的車龍亮起燈,協和廣場的車子迴環旋轉;一個午夜一個人跑到巴黎,站在同一位置,看着不遠處鐵塔亮起「新年快樂」的燈泡,深深感覺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情景夾在人人早已回家過年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