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真的了解市場?

政府真的了解市場?

不久前,電訊盈科四年來首次就數碼港合作專案向政府發放回報,數額為十六點七億。
這個項目為二○○○年政府與電盈前身盈科數碼動力合作開發,當時政府在項目中出資價值近八十億的地皮。最初設想將數碼港建設成資訊科技企業雲集的區域,提升香港作為高科技中心的形像(許多特首曾建議的中心之一)。
由於當年在未經公開投標下,政府選定盈科數碼動力為合作夥伴發展數碼港,受到公眾批評,更惹來地產界不滿。雖然筆者相信,政府原意不是為了偏私而加快香港成為高科技中心,但由於操作沒有公開,透明度不高,聲譽無疑因此受損;其他批評還包括指摘政府加入私營企業的競爭中。
筆者認為,政府的本意絕非要介入地產市場競爭,然而此專案事實上變成了地產工程。隨着樓市復甦,它為政府帶來了首筆投資回報。

我們暫不從盈利角度衡量這項投資是否成功,單從項目的性質來看,就沒有達到最初目的。舉例來說,政府想興建一間醫院,批出一塊地外包給私人發展商發展。然而完工時,卻發現應該興建醫院的土地上建了一個農場。即使農場能為政府帶來盈利,也很難說這項投資成功,因為其根本目的完全沒有達到;同時,公眾的利益也被犧牲了。此外,政府此舉還會引起其他農場經營者的不快:如果他們事先知道所參與的是農場而非醫院專案,可能會更積極地投入競爭。
以上的例子,旨在建議政府遇到類似合作項目時,應加倍小心。由於對市場了解不深,政府在這種專案的談判桌上總是處於相對劣勢。近期又有一例證,在樓市復甦的大環境下,政府將紅磡居屋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出售給地產商。

種種事件,不禁讓人質疑,我們的政府官員真的了解市場嗎?出了問題的專案真的有人負責嗎?我們的問責制真的有起作用嗎?怎樣通過政府的監管體系,確保醫院最後不會變成農場,值得大家注意;因為在類似專案中,保護政府利益就是保護公眾利益。從「維港巨星匯」事件,我們意識到很多人視此類政府項目為「肥豬肉」,圖食之而後快。
筆者認為香港擁有一個非常廉潔的政府,然而怎樣避免予人「官商勾結」的形像?怎樣加強問責制的實施?怎樣加強管治來提升政府聲譽?種種問題,都需要一段時間解決,筆者非常希望政府能從這些慘痛教訓中吸取經驗。
……………………………………………………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