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三大超市大榮(Daiei)近日向其三家主要貸款銀行提交最新的債務重組方案,並希望最終能和這三家銀行達成協議,從而避免政府介入。市場普遍流傳這三家銀行正要求日本政府專為重整受龐大債務困擾的企業而設的專門機構(IRCJ)的協助。早前,美國連鎖超市沃爾瑪表示有興趣投資大榮,若IRCJ最終參與大榮的企業重組計劃,它或有可能協助沃爾瑪入股大榮。
大榮的起落同時反映着日本經濟的興衰。在90年代地產泡沫爆破前,大榮除主力發展其零售業務外,更不斷開拓與本業無關的業務,例如進軍酒店和飲食業。但業務高速膨脹同時令大榮的債台高築,隨着地產市場進入衰退,令資產價值大幅下跌,大榮亦因而陷於龐大的債務重壓中。高峯時,大榮的債務一度曾高達217億美元。
在大榮的債務重組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是那些債權銀行的表現。在以往,即使地產泡沫爆破後,為了減低企業破產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日本政府仍然不斷向銀行施壓,要求它們向如大榮般再無能力經營下去的企業繼續貸款。政府這樣做的目的在留住大量的工作崗位,並寄望受惠的僱員在政治上作出支持以作回報。
但隨着幾家大型金融機構相繼出事(如日本長期信用銀行),近年銀行改革的壓力和呼聲愈來愈大,加上專責金融改革的官員竹中平藏銳意革新金融市場的決心,令銀行改革步伐的加快。銀行最終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重整業務,並加速處理大量舊日積壓下來的壞帳。
因此,大榮今天在債務重組遇到的困難正標誌着改革的初步成效。由於日本經濟主要依靠銀行作為融資手段,近日的經濟復甦能否持續,端視乎銀行改革能否深化又或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