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電影打破德國二戰後不提希魔禁忌,激起爭議,支持一方說有助德國人走出納粹歷史陰影,反對一方批評那將是對希魔評價的修正主義,表現希魔人性一面,淡化他帶來歷史浩劫的納粹罪行。對於在香港當建築師的德國人基希霍夫來說,他不捧希魔,但「有機會的話,一定會看這電影」,以探求歷史真相。
「德國人對這段歷史太多禁忌了,特別是沒有探究形成這問題的心態。」基希霍夫說:「也許人們擔心這會令他再次被捧成英雄,另一方面上一代人也想留面子,不想揭露自己壞的一面,這卻導致我們戰後一代都不了解這段歷史。」
希特拉是戰後德國一個禁忌話題,他的自傳《我的奮鬥》至今仍然禁售,影視藝術創作也從不以他為主角。現在禁忌打破,基希霍夫卻不怕是對希魔的一次美化,因為「德國人肯定對二次大戰覺得罪疚,致力令它不再發生。」
的確,對待大戰罪行,德國跟日本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會為希特拉電影忐忑不安,日本一九九八年一部電影《自尊:命運的瞬間》,卻把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美化成和平主義者;前西德總理勃蘭特七○年在波蘭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祈禱求上帝寬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卻每年到軍國主義象徵靖國神社參拜。
基希霍夫認為,日本人屬於恥感文化,所以覺得最重要的是掩飾罪過而不是懺悔,但德國社會現在已夠成熟,不會重蹈覆轍。只是,當他說「當然有些人會信希魔一套,但這些人全世界都有」時,一個問號是:希特拉電影出台是否會成為新納粹主義抬頭的潛台詞?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