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祐
九一二選舉臨近,大部份香港人都希望選出自己認為適合的賢能,代表自己的聲音。但在未選舉之前,已有十一位功能組別的賢能自動當選,比去年還多兩席,佔全體立法會議席的六分一。究竟是甚麼原因令一些人對這種既不公平,又不合理的選舉方式不肯放手?
看到一些政黨以「平衡力量」、「均衡參與」作選舉口號,我們可會認為立法會內的分組點票方式(立法會議員提出的法案、議案或修正案,必須得到地區選舉議席及功能組別議席過半數支持,才獲得通過),及差不多二十萬人獲得額外另一張功能組別選票的做法,是「均衡」和「平衡」嗎?更重要的是,這些政黨不惜利用人大釋法這方式,也要換來「均衡參與」的結果?究竟他們為何會患上「普選恐懼症」?
從心理及精神學上看,患有「恐懼症」的人都面對生活或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未能揮走不愉快經歷。因此,每當要面對未知的事情,他們會很快並不自主地聯想起「不希望見到的結果」,並產生恐懼。加上心中有不良的規條及假設(dysfunctionalrulesandassumptions)(如不可讓某些人話事),及強烈的非理性核心信念(如必須擁有絕對權力),促使一些政黨使用「平衡論」作藉口,為市民和政黨減低不安及恐懼。
的確,去年的區議會選舉結果,確實令不少人感到意外和憂慮。但患上「普選恐懼症」的人必須知道,在民主政制中,沒有任何政黨可以取得絕對權力。
因為,第一,只有能真正反映民意及有能力的議員才會獲得市民支持。第二,現時港人對政黨政治仍抱懷疑態度。皆因政黨內必須擁有「一致的方向」及「嚴格的紀律」;加上其高度的意識形態和強烈的核心信念,往往控制了他們的支持者及成員。使他們成為「yesmen」,無疑成為一種選舉的獨裁(electeddictatorship)。一些港人對此感到抗拒。第三,事實上有很多功能組別的議員,對社會及議會有貢獻及獲得民眾支持。若他們參加直選,相信必定得到支持,能繼續發揮專業知識和才能。
患上「普選恐懼症」的人,應對自己及民眾有信心,不須刻意阻撓全面直選的民主訴求(若對自己及民眾沒有信心,便沒有資格當議員和代表民意)。
再者,一些公司,或具有背景的政黨或人物,均擁有龐大的資源,及站在社會的有利位置,他們對政府政策的推行和建議,往往比其他政黨和議員更有影響力。他們亦可透過建制以外的渠道發表意見,故此「平衡論」的說法可謂絕對不公平,亦沒有需要。因為立法會選舉應是大眾的事,應採用公平的直接選舉方法。
在批判現代民主體制的重要性中,英國的政治學教授赫爾德(DavidHeld)曾經說過,我們不能逃避政治參與,因為「我們不能選擇沒有政治」(wedonothavetheoptionof"nopolitics")。
我們不希望沒有選擇賢能的機會,請給我們全面普選的權利!
……………………………………………………
作者為民主動力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