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最近,已擴大為二十五個成員的歐洲聯盟,推舉出新的「歐盟委員會」主席,並任命了新的委員。由於新任主席和所有主要委員都是市場經濟主義者,因此這個成立了半個世紀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被視為「向右轉」,向美國靠攏,正式告別了法國德國主導的「軸心期」。為此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歡迎新歐洲」的社論歡呼說,歐洲進入了新的時代。
歐洲向右轉,近年走過三階段。首先是過去六年來,歐盟成員國中的左派政府紛紛下台,主張自由經濟的右派政黨接連在大選中獲勝執政。六年前,在十五個成員的歐盟中,只有西班牙、愛爾蘭是右翼政黨執政,其他幾乎都是傾向福利社會主義的左派政府。但過去幾年,幾乎像「政治雪崩」,陸續有十一個歐盟成員國的左派政府被右派取代,包括意大利、法國、荷蘭、葡萄牙、挪威、丹麥、芬蘭、愛爾蘭、奧地利、盧森堡、希臘,現在歐盟中的左派政府只剩下德國、瑞典、比利時,還有剛捲土重來的西班牙左翼政府。
第二個階段是十個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更改變了原來歐盟的結構,注入新的血液。這些東歐國家,由於曾深受共產主義計劃經濟之害,更加強烈地主張海耶克的自由市場道路。因而這些國家更促使歐盟向右轉,不僅在經濟理念上,在外交政策也如此,因新加入歐盟的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十個國家,全部支持美國進行的伊拉克戰爭,而被人稱為「新歐洲」。這次歐盟的新憲法草案所以難通過,就是因為「新歐洲」拒絕被自視老大的法德這兩個「舊歐洲」主宰和操控。
第三個階段,則以這次歐盟推舉出的新主席和新執委為標誌,因為歐盟多數國家拒絕了法國德國提出的人選(反美的比利時總理),而選擇了強烈主張市場經濟,並支持美國軍事倒侯的葡萄牙總理巴羅佐(JoseManuelBarroso)擔任擴大成員後的新歐盟的首任主席。
巴羅佐不負眾望,上任後拒絕法德試圖安插自己人擔任委員的要求,而是選擇了支持市場經濟的人出任歐盟的主要委員,例如把最重要的一個委員位置給了強烈主張市場經濟的前荷蘭交通部長,這個六十三歲的女改革家在八十年代曾領導了荷蘭的電訊私有化;把負責稅收政策的委員位置給了立陶宛的改革派、議會發言人。立陶宛十年前就實行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單一稅率,過去五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率達百分之六以上。
雖然法國的希拉克和德國的施羅德都力爭安插自己的人馬,但負責管理歐盟內部市場的重要委員位置,則被給了愛爾蘭前財政部長。《華爾街日報》社論感歎說,沒有誰比這位前財長更適合了,他推動愛爾蘭去年經濟增長百分之八,推倒了阻擋歐洲走向市場經濟的「最後障礙」。愛爾蘭現在不僅是右派執政,而且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公司稅最低的,不僅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而且是單一稅率(法、德最高稅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
連普京領導的俄國政府,也已決定把稅收降至百分之十三,成為歐洲除愛爾蘭之外最低的。由此可見,法國德國所代表的那種高稅收、高福利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之路,已被愈來愈多「新歐洲」國家的人民揚棄;那個「舊歐洲」,已到了該寫墓誌銘的時候了。
……………………………………………………
作者居於紐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