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與通脹的關係,可以由名義利率說起。「名義」利率(NominalInterestRate)就是市面所見到的利率。對於放款者來說,貸款的利息應該用來補償延遲使用資金的損失,這個補償部份就叫做「真實」利率。例如放款1年,合理的回報就是3%,那麼不計入通脹因素的話,這3%就是真實利率;但假若一年通脹有3%,那麼就算收取到這3%的回報,實質收益其實等於零,因為放款的利息已被通脹蠶食了。因此,放款的利率亦即名義利率,其公式如下:
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通脹
例如放款之時要求真實利率是3%,而預計1年之內通脹是3%的話,要保持購買力,要求的放款利率(名義利率)便要6%。從公式可見,通脹率愈高,名義利率就會愈高。
剛剛公布的政府數字顯示,7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0.9%,香港已正式擺脫了通縮問題,而現在正出現輕微通脹。如果日後通脹進一步加劇的話,利率必然上升,所以假若認為香港的通脹會進入上升軌,便要有利率會跟隨上升的心理準備。
當然,理論與現實有時會不一樣,而研究過去或許對未來會有所啟示。翻查歷史資料,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在81至82年按年變動百分比曾高達15%以上。因為當年還沒有制訂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因此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變動便是通脹的代名詞。按照名義利率的計算辦法,當年的利率豈不超過15%?那時香港居民究竟怎樣生活?在這段期間,最優惠利率(P)曾升至近20%!不要忘記,當年樓宇按揭利率是P+而不是P-,真不知道當年的供樓人士是怎樣捱過這樣高的貸款利息?不過向好的方面看,當年香港市民也能捱過這樣的逆境,今時今日的香港人,也必能積極面對困難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