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按摩熱潮由內地掀起,在香港亦十分普遍;隨着旅遊業及市道復甦,這行業直接受惠,腳底按摩師需求殷切。腳底按摩師的入職途徑,除到按摩店跟師傅「學藝」外,亦有公司透過政府僱員再培訓計劃「揀蟀」,入行者能否捱得住,就要看其十隻指頭能否練得保護膜──十指關節的厚繭。
孫正勤年近40歲時失業,由於沒有專業技能,於是參加政府的僱員再培訓計劃,選了腳底按摩師課程,希望學一門專業技能,為他另闢出路。孫正勤完成訓練課程,順理成章成為「足保健」的腳底按摩師,從事這行已兩年了。
孫正勤表示,客人每次按摩約需40分鐘,或加時至個半小時。他說:「沒有客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落樓下逛街、吃飯,不一定要待在公司,自由度較大,公司會在有客時打電話叫我們回來。」
每位腳底按摩師都獲編一個號碼,除非客人指定要某位按摩師,否則公司會按次序安排工作,俗稱「輪牌仔」,腳底按摩師可以從牌仔的排列知道自己的輪候位置。
「足保健」的腳底按摩師分早中夜3班制,孫正勤屬夜更,上班時間由下午5時至翌晨4時,共11小時,不過,辛苦與否,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客量。在周末繁忙時段,往往會忙得連吃飯也騰不出時間。「試過連續做10個小時未停過,叫了飯盒也不能坐下來吃,只能在一個客接一個客之間吃兩口,總不能叫客人等太久。」
腳底按摩師的收入按客量計,愈忙收入愈多,孫正勤坦言公司客量穩定,加上有熟客支持,故每月收入相若。他承認熟客是滿足感的源頭。「客人覺得你手勢好才再來光顧,當做完按摩後客人說很舒服,感到一雙腳真的鬆了,自己聽到也會開心。有時即使未能為熟客服務,他們也會特意走來找我閒聊兩句。」
對不同的顧客,孫正勤自有一套心得。「佐敦分店較多日本遊客,我會跟他們學一兩句日文,例如『痛不痛』等,因為他們都很怕痛。現在多了自由行,雖然內地亦有腳底按摩,但他們也想試一吓香港的有甚麼不同。」
他認為,腳底按摩師應控制力度,只能輕力不能硬來。「客人一緊張就會雙腳撐直,我一按他就跟我鬥力,很難按摩。」
他說,第一次來做腳底按摩的客人尤其緊張和敏感,「我會叫客人別看雙腳,看電視放鬆身體,然後才逐步加力,一定要令客人感到舒服,否則就是技師有問題。」面對「受力」的客人要加強力度迎合,此時就會較辛苦。
不過,孫正勤認為遠不及培訓和初入行時般辛苦。他指着手指上的厚繭說:「實習及做見習時因還未習慣,手指肉還很嫩,才按三兩吓,手指關節已痛得要命。
晚上10隻指頭痛得不能入睡,要浸熱水、塗按摩膏,不時做手部運動紓緩。當時一班22人,到課程完結時已走了4人。」可見這行業實不易捱。
記者:葉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