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貝爾(AllanA.Guldberg)、安迪生(ChrestenAnderson)
「增長極限」這論調在一九七○年代出現之後,很多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一直喜歡告訴大家:我們需要對西方發展經濟的合理傳統反其道而行。從中世紀結束以來,西方世界的繁榮進程一直沒有間斷。子女長大後,總比祖輩同齡的時候更為富有──在最近二百年,更有天壤之別。
「增長極限」這種說法,預言一連串環境災難將會發生;不過只需要限制發展,就可以避免這些災難。「我們還不夠富有嗎?」有些人甚至問道:「我們上一代還不夠富有嗎?」暗示不但應當停止發展,而且倒退會更加好。「有誰真的需要更多發展?」
全世界的石油存量很快就會用完,我們亦無可奈何──這是「增長極限」不斷重複的謬論之一。
《世界網絡日報》(worldnetdaily.com)月前刊登班納(ChrisBennett)的文章,說石油存量其實比想像中要大得多。墨西哥灣有幾個油田產量下降,符合「石油愈來愈少」的講法,但後來產量卻突然再次上升,顯然還有大量未開採的石油,而鑽油台不過是採得更深罷了。在路易斯安那州對開的尤金島、亞拉斯加的科克灣、以及世界各處(包括中東)的幾個油田,都可以見到類似趨勢。
關於原油來源的最新發現,與上述現象不謀而合。科學界以往認為,恐龍遺骸和其他史前化石衍生出原油,所以藏量當然有限。不過研究顯示:不同深度的岩層,化石成份雖然有異,蘊藏的原油依然有一樣的化學結構,不符合傳統想法。康奈爾大學的戈爾德博士(Dr.ThomasGold)指出:我們在較鬆散的表面岩層採得石油,但石油其實是在所謂深層岩石形成。這一切都顯示石油是無機物質,而且會自我補充。即使不提物理學、化學以及其他講求實證的科學,在市場經濟之下,也沒有充份理由相信,不久將來會出現能源危機。
開發油田需要龐大費用,因此,油田要能夠帶來利潤,才會有人開發,然後把它稱為「商業營運」。世界上可供開採和有潛質的油田,有大部份仍然未經開發。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或者應該知道,價格上升,利潤就會更大,吸引更多人從事相關買賣。
七十年代,中東油價飆升,於是有新一批油田(例如北海)受到開發,令挪威突然成為主要的石油產地,同時丹麥亦可以在這方面自給自足。世上還有大量油田未開發。倘若石油存量所餘無幾,油價上升當然無可避免,導致業界加緊開發新油田。除此之外,每當油價不斷上升,一如目前的情況,其他能源的發展就會相應加強。多年來,科技經常令原有的觀點變得過時。今次怎會例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管你喜歡與否,這就是現實。所以,「末日快要來到」的預言已被推翻。最近過去二百年、五十年,甚至十年的歷史,應當足以證明,人類的發展尚未達至巔峯。一百年後回望今日,就更有同感。所以沒有理由強行中止發展。「石油所剩無幾」起碼是杞人之憂。
……………………………………………………
作者分別為丹麥「市場研究中心」(MarkedsCentret)研究員及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