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脹開始出現,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同一筆錢所帶來的購買力,會隨着物價上升而下跌。有經濟學者表示,理論上現時花錢較將來才消費來得化算,消費者如果早已看中一些有需要的耐用物品,不妨及早購買,以免日後的購買力被通脹蠶食。基金投資公司則相信,隨着經濟開始復甦,手上有資金的投資者或會由過往鍾情債券轉為投資股票。
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在通脹情況下「及早消費」的概念只適用於耐用物品,例如電器、汽車、家具等,因「非耐用品例如食物,因為容易變壞,市民冇可能預先入定好多貨去防止將來貨品加價。」
莊太量認為,市民在考慮是否消費時,最重要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做決定,不應盲目跟風。不過,若心儀的耐用物品屬「遲早都要買」一類,那愈早購買就愈化算。
至於在通脹下的投資之道,正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愛蘭表示,在經濟全面復甦而帶動通脹出現的情況下,將資金放在銀行戶口絕不是理想的投資方法。她說,在通縮期間,不少投資者會鍾情債券,貪其風險低、息率不俗;然而,在經濟復甦下,營商環境轉趨活躍,機構的盈利有機會增加,即公司的股價有機會上升。
為令到投資回報足以抗衡通脹對購買力的侵蝕,龐愛蘭建議可以由債券市場改為購入優質股票或參與基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