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上月二十七日的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了一件有趣的事。事緣美國富豪沈當奴(DonaldTrump)以年薪二百萬美元,欲聘請一名董事長,並與電視台合作,將整個考驗過程拍攝下來,製作成電視節目《TheApprentice》(港譯《飛黃騰達》)。在美國空前成功,最高一集有四千萬收視。
在製作全新一輯的時候,沈當奴要求大幅加薪,原本是五十萬美元一集(一小時),但他要求大幅增至一千八百萬。為甚麼?因為他認為美國喜劇《Friends》(港譯《老友記》)有六名主角,每人每集的薪水是一百五十萬美元,而每集僅半小時。因此,《Friends》的主角每小時薪酬實為一千八百萬,而沈當奴認為,他的節目與《Friends》的收視相若,故此,應獲相同報酬。據說,沈當奴與電視台仍在討價還價,最後他會獲得多少薪酬,仍是未知之數。在這件事中,其實有好些有趣的經濟學問題,值得我們討論一下。
第一,是勞務市場的定價問題。在美國,肯定有不少節目的收視相若,但其製作費卻可能有很大差異,譬如《TheApprentice》的拍攝可能需要多部攝影機全日運作,二十四小時跟蹤參賽者。喜劇可能只需要所謂的「廠景」便可。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員的薪酬,包括監製、編劇及演員等,所需要的人數,甚至工作類型,都有不同。譬如《TheApprentice》,若改由《Friends》的監製拍攝,便未必能維持原來的收視率,反之亦然。
最困難的是演員,沈當奴只有一個,不能隨便找個人來冒充。但同樣地,《Friends》的演員若更改了,收視也可能受影響,《X-File》的經驗便是一例。因此,傳統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市場」假設,可能並不適用。
若沈當奴與原本的電視台談判破裂,他大可另找電視台合作,製作相類似節目;而原來製作《TheApprentice》的電視台,亦可找另一個富豪合作,製造相類似的節目。然後透過市場競爭,便可知道誰最吸引觀眾及廣告商。
港產電視《黃飛鴻系列》的演員及導演便曾經拆夥,各自發展,後來卻又「復合」,一起製作電影。類似的故事也許會發生在美國的電視圈。
有趣的是,為甚麼最初沈當奴願以每集五十萬美元拍攝第一輯呢?有人說,他並不知道市場的接受程度如何,而且他亦想乘機推廣公司形象,及他寫的書。但現在一下子要求加薪幾十倍,恐怕不易辦到。這是否表示,連他這樣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有大出意料的時候?對於我們找工作,定薪酬,是否也有一些啟發?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