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百歲冥誕到來之際,在各種貌似蓋棺定論的溢美之詞中,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回歸北京中共政府,算得上是他生平最主要的政績之一。事實上他已經成為研究香港問題或香港與中央政府關係的一個「源頭」。時下,坊間在論及香港問題時,大多數人多在質疑現行的中南海當權者,及其在香港的代理人董建華,沒能執行好「一國兩制」的政策,幾乎很少有人懷疑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本身就存在着內在的先天性缺陷。
張偉國
近日,在網上閱讀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發表的《鄧小平生平年表》,其中有兩段與香港主權回歸有關:其一是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在同他們談話時指出,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香港和台灣問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政策,不會變。
其二是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六日,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並講話,闡述按「一國兩制」方針解決統一問題後,對香港、澳門、台灣政策要真正能做到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以後也不變。這兩部份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他的香港政策「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由此也肯定了鄧小平是現行中共香港政策奠基人的地位。
我們不妨把問題倒過來看,香港社會在談論主權回歸問題時,曾經也有過一種「以治權換主權」的建議,類似於北韓在新義州搞一個開放特區,請一個叫楊斌的荷蘭籍華人主其事——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主權回歸北京的同時,讓彭定康在香港繼續留任「總督」,這在客觀上使最有利於保證香港社會的生活方式維持不變。如果不是因為鄧小平的執意拒絕,包括在香港駐軍等問題上的一意孤行,香港的政治經濟形勢應該不至於像今天這般如此不堪。如今,主權回歸的美名給了鄧小平,每下愈況的現實卻要香港人來承受。所以,這「一國兩制」的執行不好,早就是由鄧小平親自開啟的。
其實,「一國兩制」也並非鄧小平的創造發明,毛澤東、周恩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與達賴喇嘛的代表簽訂了《十七條協議》,中共當時也承諾保持西藏現有的生活方式不變(如今達賴喇嘛也要求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實行藏人治藏),然而沒有幾年的工夫,中共就在西藏迫不及待地發動所謂的「民主改革」,結果在鎮壓西藏人民起義的同時,也徹底剝奪了西藏的自治權力。這反映出中共在簽訂《十七條協議》的時候,並沒有打算真正去實行。鄧小平用「一國兩制」收回香港主權,是否真有誠意呢?
有人以鄧小平後來提出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來表示其對香港的青睞,從而肯定他「一國兩制」政策的誠意。現在,這並非「死無對證」,而是可以有具體檢測的方法,如果鄧小平真有實行「一國兩制」的誠意,他首先就應該採用胡耀邦的建議,甚至為達賴喇嘛平反,讓《十七條協議》重新生效,也就是在西藏同樣實行一國兩制;其次,通過聯邦制的憲政改革,確立香港與中央政府之間穩定而健全的法律關係,同時開啟政治改革的大門,使得中國「大陸逐漸香港化,而非香港逐漸大陸化」。
令人遺憾的是,結果正好相反。恰恰證明鄧小平的「一國兩制」與毛澤東周恩來的西藏《十七條》的動機是很相似的,都是絕對的政治機會主義。鄧小平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才七年光景,政治上的「大陸化」趨勢已四處可見,香港不能幫助大陸的民主運動,這叫「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北京可以隨意解釋香港的法律,甚至蠻橫否決《基本法》確認的港人普選權,這叫作「服從中央政府領導」……追本溯源,鄧小平是始作俑者,他才是香港走下坡路的禍根。認清鄧小平的本來面目,靠香港人民爭取香港前途,也許這就是港人在鄧小平百歲冥誕所得到的啟示。
……………………………………………………
作者原為上海《世界經濟導報》記者,現於美國主辦《新世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