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通縮變通脹是否壞事?

理財智慧:通縮變通脹是否壞事?

滯脹是否真的那麼可怕呢?香港又會否陷入滯脹情況?這些問題,是筆者早前參與講座時,台下的觀眾所問的。而當天觀眾最關心的,就是在通脹環境之下的投資策略。
香港經歷了比日本還要長的通縮時期,這點與香港實施聯繫滙率,以及中港經濟往來頻繁,能夠在中國輸入大量廉價產品有關。

通縮衍生問題多
經過金融風暴之後所出現的通縮,相信大家終於明白,這並非一件好事。雖然物價是便宜了,購買力上升,但同時失業率上升,而資產價格下跌,市民財富的損失遠遠大於購買力增加所帶來的好處。
香港的通縮期宣告完結,而且通脹可能重燃。當然,通脹代表生活費增加,市民生活可能較為困難,但這只是相對的。只要通脹的程度不大,市民還是可以接受的。經歷通縮的幾年間,市民生活已經轉變了很多,例如酒樓早前因經營困難,很多都以減價招徠,於是便出現了「一蚊一隻雞」、「一蚊一條石斑」的情況。而每逢下午二時過後,有不少酒樓亦會推出特平的下午茶時段,3.8元已經有一碟點心,這個價錢甚至比國內還要便宜。但這些優惠近日已不復見,有些食店甚至已悄悄加價。
至於衣服類,最典型的例子在97年前後,在衣服連鎖店購買一件恤衫可能要百多二百元,但到了現在,減價之時,同一件恤衫只需數十元,減幅達一半以上。所以就算出現通脹,物價回升,影響可能是很輕微,因為物價仍然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
由通縮進入通脹,市民生活會好過些嗎?答案要視乎通脹的程度,而通脹又與利率有着密切的關係──利率升跌,往往會影響資產價格。有關利率與通脹的關係,明天再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