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公布,最新一季的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分別維持在6.9%及3.5%水平。值得留意的是,本港總勞動力人口亦在同期上升,而在新增的勞動人口中又以青年人為主,估計這與近期有較多的畢業生決定投入勞動力市場有關。在更多青年湧進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令本年第2季度的青少年失業率上升至29%,比上一季度增加3.8個百分點。
青少年失業問題嚴重,向來為社會所關注,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以往社會上普遍有一種看法,認為偏高的青少年失業率是本港在經濟轉型中所催生的現象。由於學歷不高,而且欠缺工作經驗,青少年因而在勞工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很難找到與自身背景相匹配的工作。因此這看法將青少年失業率高企歸因於工作崗位的要求與青少年的技能脫節這原因上。實情若是這樣,就代表即使有職位空缺,青少年也很難找到工作。
一份剛公布的青少年調查卻提供了另一個為何青少年失業率偏高的理由。調查訪問了591名16-24歲的青少年,其中有61%的被訪者表示選擇工作時的首要考慮是薪酬。經濟學理論指出,大部份勞動力在剛投身勞工市場時,其工資將在其邊際生產力之下,而隨着經驗的累積,其工資便會逐漸被提升並最終高於其邊際生產力。換言之,將入職薪酬看得過重的青少年很可能認為現有的工作崗位所提供的薪酬過低,因此即使有僱主向他們招手,這些青少年也會拒絕接受。假設這解釋成立,其含意是本港適合青少年的工作崗位也許根本不缺,但只要他們仍然堅持薪酬水平為求職的最重要考慮這一看法,青少年的失業率將仍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