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系統性紅斑狼瘡可令女士面頰呈現紅紅的蝴蝶斑、甚至入侵腎臟和腦部,部份患者或會因病情反覆受困而厭世自殺;但醫學界強調,多數患者的病情可透過定期監察及服藥來控制,而一種嶄新、控制患者免疫系統的藥物正進行臨床測試,可望在三、四年後面世,治療曙光在望。 記者:梁洵瑜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劉澤星接受訪問時表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是免疫系統過於活躍,體內的淋巴細胞產生過量抗體,攻擊自己身體,尤其是攻擊皮膚、黏膜及腎臟等,病人主要是皮膚出紅疹、面部出蝴蝶斑、血管容易梗塞,故有機會出現腦中風。
此病病發機會約每一萬人有七人患病,當中主要為年輕女士,估計本港患者約五千人。劉澤星說,雖然此病的病情或會較為反覆,加上至今的確是未有完全根治方法,但多數患者能透過緊密監察病情,可及早了解會否出現併發症,而醫生近年對於如何調校藥物來減少患者呈併發症的機會,也有很大改進,故病人按照醫生指示服藥極為重要。
他又稱,在治療藥物上已有不少進步,例如在治療腎炎上,已可採用一些新藥減少感染機會,外國醫學界更正就一種全新藥物進行臨床實驗,期望在三、四年後面世,該藥主要透過控制B淋巴細胞,左右因B淋巴細胞而產生的不正常抗體,避免該些抗體出現自體攻擊。
但紅斑狼瘡患者厭世自殺新聞仍偶有所聞,劉澤星稱,新症患者因對該病不太認識,較易出現困擾,但真正因為紅斑狼瘡問題而出現情緒抑鬱的比例其實不高,若以美國風濕學會的定義,本港紅斑狼瘡病人因此病而出現情緒病的比率低於一成,出現抑鬱等情緒病徵的比例少於百分之五,需要服藥治療情緒問題的比例低於百分之一。
不過,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風濕科團隊主任陳潔儀說,患者出現情緒困擾,原因是不正確認識病情、缺乏家人支持,也有些出現經濟問題。她認為,長期病患處理負面情緒的最好方法是認識清楚有關疾病,減少不必要的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