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摸、雙辣、十三么」打麻雀堪稱中國國粹,昨日的萬人換購麻雀事件更掀起城中話題,本港社會學者分析指出,這次換購事件反映打麻雀文化植根香港社會,小小一副一百四十四隻的麻雀牌鬥智、鬥運氣、更鬥牙骱,風靡港人成為最熱愛的消閒活動。至於萬人空巷的驚險場面,則完全體現港人貪便宜、「死唔執輸」的個性。
其實,廣東人口中的「麻雀」即是北方人所說的「麻將」、「馬吊」,根據資料馬吊牌起源於明朝萬歷年間,至於現時的打麻雀章法約於一百年前採用。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表示,打麻雀流行於中國華南、華北地區,尤其是沿海省市如廣東及香港更是大行其道,其中香港更把麻雀文化發揚光大。
何國良指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打麻雀已盛行於本港社會,是僅次於「字花」的消閒玩意,此後數十年一直不衰,成為普羅大眾最愛的社交活動。他解釋,打麻雀最成功之處是可以「入屋」,一副麻雀牌、加上四個人便可以消磨一日時光。
他續稱,麻雀章法多、變化大,詐胡、出銃,樂趣無窮,即是所謂「搓幾圈衞生麻雀,小賭怡情,免傷和氣。」而且港人除把麻雀視作消閒活動,亦有加入賭博成份,雖然賭注可大可小,適隨尊意,但打麻雀背後卻含有鬥智、鬥運氣及鬥牙骱成份,這種麻雀文化在香港可說根深柢固。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另一名副教授鍾劍華則指出,從電視畫面看到市民爭相換購麻雀的驚險場面令人感到不安,從當時的混亂情況教人想起十多年前的蘭桂坊踩死人事件,商業機構舉辦同類換購活動時應引以為鑑。然而,從另一角度看,這次事件卻充份反映港人貪便宜及「驚死執輸」的性格。
他續稱,近年不少商品都舉辦大型換購活動,由近期的可口可樂單車,到年前的「史諾比」公仔都掀起換購潮,吸引數以千計市民輪候換領,他表示,從連串排隊事件可以看到,港人雖然怕執輸,但仍相信排隊是較公正做法,只要自己付出時間和努力,就可以取得所需。